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
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
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
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
白话文翻译:
分别已经很遥远,重逢却已过去数十年。
我的心应该始终如一,其他的事情都已毫无意义。
在这惆怅的春光中,面对着柳树的颜色感到时光的蹉跎。
遇见时机应当主动把握,看看你是否想要先发制人。
注释:
- 长千里:形容离别的路途遥远。
- 数十年:指相逢的时间间隔已经很久。
- 此心应不变:此处的“心”指的是情感,意思是心意应该保持不变。
- 徒然:无意义,白费。
- 惆怅: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和失落。
- 蹉跎:白白浪费,指时间的流逝。
- 逢时当自取:遇到合适的时机,应主动去争取。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常见于古代文人的离别之情,尤其是在春天这一象征复苏的季节,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号穷睇,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语言洗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别韦兵曹》是在高适与友人韦兵曹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惆怅。诗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鉴赏:
《别韦兵曹》是一首抒发离别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千里离别”和“数十年相逢”的对比,深刻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开头两句展示了离别的遥远与重逢的难得,表现出那种长久的思念与惆怅。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坚定与不变,尽管外界事物纷扰,但心中的情感却依然如初,体现出一种对友情的忠诚和珍重。
“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更是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柳树的色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而诗人却因离别而感到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则展现了面对时机时的积极态度,强调了在生活中应主动把握机会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起伏与思考,体现了高适作为唐代诗人的深刻内涵和对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开篇即刻画出离别的遥远与重逢的稀少,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诗人坚定自己的情感,强调内心的忠诚,即使外界的变迁也无法动摇。
- 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惆怅形成对比,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强调面对机会时应主动出击,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春光、柳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相逢展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了在生活中应主动把握机会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柳色:象征青春与美好,但在此却引发了诗人的惆怅,暗含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里”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的距离
- B. 朋友的住处
- C. 旅行的路程
-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 A. 随意
- B. 忘却
- C. 坚定
-
“惆怅春光里”中的“春光”象征什么?
- A. 生机与希望
- B. 冷漠与悲伤
- C. 黑暗与绝望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作均以边塞和离别为主题,但高适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之涣则倾向于壮阔的场景描写。两者在表现友谊与离别时各具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相关古诗词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