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咸阳北原
作者: 马戴 〔唐代〕
秦山曾共转,秦云自舒卷。
古来争雄图,到此多不返。
野狖穴孤坟,农人耕废苑。
川长波又逝,日与岁俱晚。
夜入咸阳中,悲吞不能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秦山转动的历史背景下,曾经的雄图霸业如今已不复存在。这里曾经是英雄争斗的地方,而今却少有人再回来。荒野上,只有孤零零的野狖和农人耕作过的废弃园地。长河依旧流淌,日子与岁月一同渐渐逝去。夜幕降临在咸阳古城时,令人感到悲伤,以至于无法进食。
注释:
- 秦山:指秦岭,是古代秦国的象征,寓意着历史的变迁。
- 野狖:指一种鸟,象征着孤独和荒凉。
- 孤坟:代表着历史的遗迹和无奈的生命。
- 耕废苑:指农人耕作的地方已经荒废,暗示社会的变迁。
- 川长波又逝:长河依旧在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悲吞不能饭: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戴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与历史,语言清新、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马戴游历咸阳北原时,正值历史的变迁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经咸阳北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带领读者回顾了曾经辉煌的秦国历史和如今的荒凉现实。诗中“秦山曾共转,秦云自舒卷”开篇即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历史轮回的感慨。接下来的“古来争雄图,到此多不返”,则直接点明了历史的无情,英雄辈出却最终都难以回归的悲剧。
“野狖穴孤坟,农人耕废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展现出英雄消逝后的孤独与无奈。同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运用“川长波又逝,日与岁俱晚”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最后的“夜入咸阳中,悲吞不能饭”则是对历史的总结,展现了诗人心中难以言表的悲伤与痛苦。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深沉,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山曾共转:秦山和历史同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轮回。
- 秦云自舒卷:云的变化象征着历史的无常与变迁。
- 古来争雄图:历史上英雄辈出,争权夺利的场景。
- 到此多不返:暗示许多英雄已不再回归,留给后人的只有遗迹。
- 野狖穴孤坟:荒凉的景象,与历史的孤独形成对比。
- 农人耕废苑:表现出社会的变化,耕作的地方已无人问津。
- 川长波又逝:长河流逝,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日与岁俱晚:时间的流逝使得日子渐渐走向终结。
- 夜入咸阳中:夜幕降临,象征着历史的沉寂与人间的无奈。
- 悲吞不能饭: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无奈,使人难以进食。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孤独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通过对咸阳北原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山:象征历史的深厚与文化的沉淀。
- 野狖:象征孤独与荒凉,代表历史的遗留。
- 孤坟:历史的见证,暗示英雄的陨落。
- 长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秦山曾共转”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的变化
C. 英雄的回归 -
“农人耕废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社会繁荣
B. 社会的荒凉与变迁
C. 人们的勤劳 -
诗的最后一句“悲吞不能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绝望与悲伤
C. 满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王之涣
- 《滕王阁序》 - 王勃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但其情感基调更为积极向上;而马戴的《经咸阳北原》则更强调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孤独,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