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居士乘閒养就痴,争如灵鹊自知时。
不从楼上求新巧,却向船中赋拙诗。
白话文翻译:
一个隐士在悠闲中培养出了一种痴迷,怎能比得上灵巧的喜鹊自知其时呢?
他不在高楼上追求那些新奇的技巧,而是在船中写下这首拙劣的诗。
注释:
- 居士:指隐居的士人,通常指不仕于朝廷而隐居于山林的人。
- 乘閒:在闲暇时间。
- 养就痴:培养出一种痴迷的状态。
- 灵鹊:指聪明的喜鹊,传说中灵巧而聪慧的鸟类。
- 自知时:指它们能把握时机,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 新巧:新的技巧、花样。
- 拙诗:拙劣的诗作,表现出诗人自谦的态度。
典故解析:
- 灵鹊自知时:灵鹊在民间传说中被视为聪明的鸟类,能感知时机与环境,常用来比喻聪明和灵敏的处事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字子真,号静庵。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清淡的笔触描绘山水与人情,关注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创作背景:
《七夕池上泛舟四首》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七夕这一天,正值夏季,诗人乘舟游玩,感受到闲适与惬意,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诗歌创作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居士”和“灵鹊”两个形象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创作态度的反思。诗人认为,隐士在闲适的生活中虽然培养出一种痴迷,但这种状态不如灵鹊那样能够把握时机,灵活应变。诗中透出一种对自然状态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高深技巧的不屑,反而更倾向于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
诗中的“船中赋拙诗”则突显了诗人的自谦,他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技巧,而是重视内心的真实表达。这种态度在宋代诗歌中颇为常见,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与内心的追求。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居士乘閒养就痴”
诗人自述隐士的生活状态,强调在闲暇时光中所培养出的痴迷。这种“痴”既是对生活的执着,也是对诗歌创作的一种执念。 -
第二句:“争如灵鹊自知时”
通过灵鹊的形象,诗人提出一种对比,灵鹊能灵活应对,而隐士则显得局限。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
第三句:“不从楼上求新巧”
诗人自述不在高处追求新奇的技巧,反映了他对华丽形式的不屑。 -
第四句:“却向船中赋拙诗”
在船上赋诗,显示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尽管诗作拙劣,然而这种真实的表达才是最珍贵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居士”和“灵鹊”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生活的态度。
- 自谦:用“拙诗”来表达对自己作品的谦逊,显示出一种真诚的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和灵鹊的对比,探讨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诗人提倡一种自然、真实的生活态度,反对华丽的技巧,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意象分析:
- 居士:象征隐逸、追求内心世界的文人。
- 灵鹊:象征灵巧、机智,代表着对时机的把握。
- 船:象征自由与洒脱,反映诗人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居士”指的是哪类人? A. 官员
B. 隐士
C. 商人
D. 学者 -
诗人对“新巧”的态度是?
A. 崇尚
B. 追求
C. 不屑
D. 无所谓 -
诗中用“拙诗”来形容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
B. 谦逊
C. 失落
D. 无奈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张镃的《七夕池上泛舟》与李白的《将进酒》。
张镃的诗强调内心真实与自然流露,而李白则更追求豪放与激情,展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 《诗词的语言与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