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甲午重阳风雨同娄生稼庵城南登高》
时间: 2025-01-10 09:33: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山如恨不能平,拥翠入高城。
万家楼阁疏林里,看低云飞上帘旌。
鸦影翻残暝色,雁行带到秋声。
重阳曾遇十年睛,依旧此江亭。
今朝风雨同携酒,更休嫌风雨无情。
且共黄花冷淡,莫愁红叶飘零。
白话文翻译:
山峦重叠,仿佛恨不能平整,青翠的山峦环绕着高城。
万家灯火掩映在稀疏的树林中,低垂的云彩飞过帷幕。
乌鸦的身影在暮色中翻飞,雁阵伴随着秋天的声音而来。
重阳节曾经遇到过十年的晴天,今天仍然在这江边的亭子中。
今晨风雨同来,携酒共饮,无需怨恨风雨的无情。
且与黄花共度冷淡时光,莫为红叶的飘零而忧愁。
注释:
- 乱山:重重叠叠的山。
- 拥翠入高城:青翠的山环绕着高高的城墙。
- 万家楼阁:数不清的楼房和阁楼。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帘旌:帷幕,指低垂的云彩。
- 鸦影:乌鸦的影子。
- 翻残暝色:在暮色中翻飞。
- 雁行:大雁的队形。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携酒:带着酒来。
- 黄花:指菊花,象征重阳节。
- 红叶:秋天的红色树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驹(1860-1935),字仲华,号稼庵,晚号竹坡,近现代诗人、书法家、画家。他自幼习文,尤擅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社会变迁,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甲午重阳之际,正值风雨交加的时节。重阳节与黄花相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风入松》是一首描绘重阳节的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开篇以“乱山如恨不能平”展现了重重山峦的峻峭与崎岖,表达了诗人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慨。接着,诗中描绘“万家楼阁疏林里”,展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氛围。
而后,诗人以“鸦影翻残暝色,雁行带到秋声”描绘了秋天的来临,乌鸦与大雁的意象交织,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寓意着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重阳节本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却提到“今朝风雨同携酒”,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似乎在说,无论风雨如何,珍惜当下的时光才是最重要。
最后,诗人以“且共黄花冷淡,莫愁红叶飘零”结束,菊花象征着坚韧与淡泊,红叶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流逝。诗人在这里传达了一种淡然的心态,提醒读者在面对人生的变迁时,不必过于忧愁,更应珍惜眼前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山如恨不能平:表达了山势的蜿蜒与曲折,仿佛恨不能平坦。
- 拥翠入高城:青山环绕着高城,形成自然屏障。
- 万家楼阁疏林里:形象地描绘了城市与自然的交融。
- 看低云飞上帘旌:低垂的云彩如幕布般飘动,增添了画面感。
- 鸦影翻残暝色:乌鸦在暮色中飞舞,增添了秋天的寂寥。
- 雁行带到秋声:大雁的叫声传来,表明秋天的到来。
- 重阳曾遇十年睛:重阳节过去的十年中都曾有过晴天。
- 依旧此江亭:依然在此江边的亭子中,表达了对时光的怀念。
- 今朝风雨同携酒:今天风雨如晦,却依然携酒而来。
- 更休嫌风雨无情:不必怨恨风雨的无情,体现了豁达的心态。
- 且共黄花冷淡:与菊花相伴,享受这份宁静。
- 莫愁红叶飘零:不必为秋叶的飘零而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恨,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更休嫌风雨无情”。
- 对仗:如“鸦影翻残暝色,雁行带到秋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出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雄伟与永恒。
- 城:代表人类的文明与归属。
- 云:象征变幻无常的生命。
- 鸦:象征孤独与哀愁。
- 雁:象征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流动。
- 黄花:菊花象征坚韧、长寿。
- 红叶: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阳”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D. 春节 -
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什么感情? A. 恨
B. 敬畏与感慨
C. 无所谓
D. 疲惫 -
“且共黄花冷淡,莫愁红叶飘零”中的“黄花”指的是哪种花? A. 玫瑰
B. 菊花
C. 莲花
D. 桃花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张伯驹与杜甫的《登高》同样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张伯驹的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张伯驹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