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行古城头,历览古城下。
水鸟傍人烟,河流隔桑柘。
秋山豁晴翠,野老亲时稼。
民讼今已稀,闲登厌官何。
白话文翻译:
在古城的城头漫步,俯瞰古城的景色。
水鸟在烟火气息中栖息,河流将桑树和柘树隔开。
秋天的山峦在晴空下显得格外翠绿,乡下的老人亲手耕种着田地。
如今民间的诉讼已经稀少,闲来无事又厌倦了官场的我,何不登高望远呢?
注释:
- 行行:在此指漫步或走动。
- 古城头:指古老城墙的顶部。
- 历览:细致地观察和欣赏。
- 水鸟:生活在水边的鸟类。
- 人烟: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 河流隔桑柘:河流把桑树和柘树隔开,描绘出一幅自然的乡村图景。
- 秋山:秋天的山,色彩鲜明。
- 豁:开阔、明亮的样子。
- 亲时稼:亲自耕作农田,享受田园生活。
- 民讼:民间的诉讼案件。
- 闲登厌官:闲暇时登高而感到厌倦官场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东皋,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山水为题材,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更加注重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后,选择了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新霁登周王城》是梅尧臣的一首描绘自然与乡村生活的诗。诗的开头以“行行古城头”引入,展现了诗人漫步在古老城头的情景,既是一个身体的移动,也是心灵的放飞。诗人通过“历览古城下”描绘出城下的生动景象,水鸟与人烟的结合,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的“河流隔桑柘”,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分隔与乡村的宁静,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河水流淌的声音,感受到田园的气息。秋天的“豁晴翠”描绘出山间的美丽,与“野老亲时稼”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乡村的辛勤耕作与丰收的希望。
最后两句“民讼今已稀,闲登厌官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繁忙的官场中感到疲惫,选择在自然中放松身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传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显示了深厚的生活哲学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行古城头:描绘诗人漫步在古老的城头,感受历史的沉淀。
- 历览古城下:俯瞰古城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
- 水鸟傍人烟:水鸟在村落附近栖息,显示了生活的气息。
- 河流隔桑柘:河流将不同的树木分隔,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秋山豁晴翠:秋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翠绿,展现自然的美丽。
- 野老亲时稼:乡村老人亲手耕种,表现出辛勤的劳动和自然的联系。
- 民讼今已稀:指民间诉讼减少,暗示社会的安宁。
- 闲登厌官何: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渴望在自然中寻求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水鸟傍人烟,河流隔桑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 拟人:水鸟与人烟的结合,使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城: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反映出对过去的思考。
- 水鸟:象征自然与生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秋山:代表丰收与宁静,体现对自然的热爱。
- 民讼:象征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反映社会现状。
- 闲登:象征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鸟傍人烟”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繁忙的城市
- B. 和谐的乡村生活
- C. 荒凉的沙漠
-
“秋山豁晴翠”中“豁”字的意思是:
- A. 阴暗
- B. 开阔
- C. 狭窄
-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厌倦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自然与家乡的思念。
-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 vs 《新霁登周王城》梅尧臣:两者都描绘了登高的场景,但王之涣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梅尧臣则更表现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梅尧臣及其作品的全面介绍。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