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水亭花上三更月》

时间: 2024-12-29 21:22:38

水亭花上三更月,扇与人闲。

弄影阑干。

玉燕重抽拢坠簪。

心期偷卜新莲子,秋入眉山。

翠破红残。

半簟湘波生晓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亭花上三更月,扇与人闲。
弄影阑干。玉燕重抽拢坠簪。
心期偷卜新莲子,秋入眉山。
翠破红残。半簟湘波生晓寒。

白话文翻译:

在水亭花上,三更的月光照耀,轻扇在手,闲适自在。
与月影相伴,倚靠在栏杆边。玉燕轻声归来,拢起垂下的簪子。
心中暗自期盼着能够获得新莲子的希望,秋天的气息弥漫在眉山。
翠绿的竹叶破碎了,红色的花瓣凋零。半扇湘水波荡漾,带来清晨的寒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亭:指水边的亭子,象征着清幽和恬静的环境。
  • 三更:夜深时分,通常指的是午夜。
  • 扇与人闲:手中握着扇子,心情悠闲。
  • 弄影阑干:在栏杆上玩弄月影。
  • 玉燕:比喻轻盈如燕的少女,象征美好和灵动。
  • 新莲子:象征着希望和期盼。
  • 翠破红残:形容春花秋落,景色的变迁。
  • 湘波:指湘江的波浪,这里用来形容水的清澈与凉意。

典故解析:

  • 莲子:常用于表达爱情或希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洁净和美好。
  • 眉山:地名,常与诗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 1090-1154),字文英,号庵山,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小令,对词的音律和情感表达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情感细腻,风格清丽。

创作背景: 《采桑子》成诗于宋代,正值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以此作品寄托个人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采桑子·水亭花上三更月》是一首表现夜晚宁静与内心思绪的词作。开篇以“水亭花上三更月”描绘出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水亭花上,营造出一种清幽柔和的氛围。接下来的“扇与人闲”,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似乎在享受这宁静的时光。

“弄影阑干”句中,诗人把自己与月影相伴,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仿佛在与自然融为一体。而“玉燕重抽拢坠簪”,则隐喻了少女的柔美与轻盈,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提到“心期偷卜新莲子”,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莲子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爱情的萌芽。随着“秋入眉山”一句,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一丝惆怅与思考。

最后两句“翠破红残,半簟湘波生晓寒”,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水波的描绘,展现出秋意渐浓,带来一丝寒意。整首词在宁静的夜色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情感深邃,余韵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亭花上三更月:描绘夜深时分,月光照耀在水边的亭子与花丛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扇与人闲:诗人手持扇子,神情悠闲,传达出恬淡的心境。
  • 弄影阑干:诗人在栏杆旁玩弄月影,展现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玉燕重抽拢坠簪:形象地表达了少女轻盈的动作,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心期偷卜新莲子:流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莲子象征着爱情的希望。
  • 秋入眉山:将秋天的气息引入,暗示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翠破红残:描绘植物的衰败,感叹时光的逝去。
  • 半簟湘波生晓寒:最后一句通过水波的描写,带来晨间的寒意,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意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燕”形象地比喻少女,增添了词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词在音韵上协调,展现出词人的修辞技巧。
  • 拟人:如“弄影”,使月光和自然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夜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主题深邃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亭:象征静谧与恬静。
  • 月光:象征希望与美好。
  • 莲子:象征爱情与希望。
  • 湘波:象征流动的时间和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燕”象征着什么? A. 轻盈的少女
    B. 美丽的花
    C. 温暖的阳光

  2. “水亭花上三更月”中的“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清晨
    B. 午夜
    C. 黄昏

  3. 诗中“心期偷卜新莲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与思绪,但吴文英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色的融入与内心感受的细腻表达,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爱情的直接诉说与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