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
时间: 2025-01-19 19:00: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 罗邺 〔唐代〕
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 定将千里书凭雁,应看三春雪当花。 年长有心终报国,时清到处便营家。 逢秋不拟同张翰,为忆鲈鱼却叹嗟。
白话文翻译:
我在朝廷中担任职务,随军出征进入边疆沙漠。 我定会通过信鸽传递千里之外的书信,应该欣赏春天的雪景如同花朵。 年纪虽长,但心中始终怀有报国的志向,在时局清明时便安家立业。 遇到秋天,我不打算像张翰那样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而叹息。
注释:
- 职忝:谦词,表示担任官职是自己的荣幸。
- 翩翩:形容举止文雅。
- 逐建牙:随军出征。建牙,指军队。
- 笈:书箱,这里指随军携带的物品。
- 胡沙:指边疆沙漠。
- 千里书凭雁:古代传说雁能传书,这里指通过信鸽传递书信。
- 三春雪当花:比喻春天的雪景美丽如花。
- 年长有心终报国:年纪虽长,但仍有报国的志向。
- 时清到处便营家:在时局清明时便安家立业。
- 逢秋不拟同张翰:遇到秋天,不打算像张翰那样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而叹息。张翰,东晋文学家,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而辞官归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随军出征的经历和对国家的忠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罗邺在随军出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随军出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定将千里书凭雁”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雁传书信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年长有心终报国”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的决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职忝翩翩逐建牙”,谦词开头,表达了诗人对担任官职的荣幸,同时也描绘了随军出征的场景。
- 第二句“笈随征骑入胡沙”,进一步描绘了随军出征的艰苦环境。
- 第三句“定将千里书凭雁”,运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雁传书信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第四句“应看三春雪当花”,比喻春天的雪景美丽如花,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第五句“年长有心终报国”,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的决心。
- 第六句“时清到处便营家”,表达了诗人在时局清明时安家立业的愿望。
- 第七句“逢秋不拟同张翰”,通过对比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第八句“为忆鲈鱼却叹嗟”,通过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三春雪当花”,将春天的雪景比喻为花朵,形象生动。
- 典故:如“逢秋不拟同张翰”,通过张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对仗:如“年长有心终报国,时清到处便营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胡沙”、“千里书凭雁”、“三春雪当花”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描绘了随军出征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定将千里书凭雁”一句运用了什么意象? A. 雁传书信 B. 鸽子传书 C. 马传书信 D. 人传书信
-
诗中“年长有心终报国”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决心? A. 安家立业 B. 报国 C. 思念家乡 D. 随军出征
-
诗中“逢秋不拟同张翰”一句通过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精神风貌? A. 张翰思念家乡的鲈鱼,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B. 张翰辞官归乡,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C. 张翰随军出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D. 张翰安家立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塞诗人的报国情怀。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词对比:
- 罗邺的《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与王昌龄的《出塞》:两首诗都表达了边塞诗人的报国情怀,但罗邺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罗邺的《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罗邺的诗更多地描绘了随军出征的艰苦环境。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了解唐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