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

时间: 2025-01-01 16:21:34

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

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
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的山尽头,第一次看见了蓟州城。
这里的地势形成了三座高峻的城门,天空在这里显得格外平坦。
人们的烟火气息中多是戍卒的身影,市场上杂乱的语言中夹杂着外族的声音。
回头看那松亭的道路,秋风吹过,已经走了好几天的路程。

注释:

字词注释:

  • 蓟州:明代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北省。
  • :指地形如同拱起的形状。
  • 戍卒:驻守边防的士兵。
  • 市语:市场上的言语,指人们的交流。
  • 番声:外族人的语言声,可能指少数民族的方言。

典故解析:
蓟州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诗中描写的城门和兵士,反映了边防的紧张局势。松亭道可能是指一条通往蓟州的山路,寓意诗人对归途的思念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范,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以诗歌的清新脱俗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体现出对故乡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蓟州期间,可能反映了他对边境生活的观察,以及在历经长途跋涉后的感悟。

诗歌鉴赏:

《蓟州》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与人文生活的诗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蓟州城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生活状态。首句“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引人入胜,仿佛让读者看到了山的尽头与城市的轮廓。接下来的“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通过对比,强调了蓟州的雄伟和开阔。人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城中生活的繁忙,也暗示了边防的紧张局势,尤其是“戍卒”的出现,给人一种警惕感。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结束,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与人文的画卷,也深藏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又沉思的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
    描述诗人行至西边山的尽头,才第一次看到蓟州城,表现出远行的艰辛与对目的地的期待。

  2. 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
    通过“地拱”生动描绘了蓟州的城门高大,和天空的开阔感,表现出城的雄伟与自然的和谐。

  3.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这里描绘出蓟州的繁忙场景,戍卒的存在暗示了边防的紧张,而市场的杂语则表明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4. 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归途的思念,感受到秋风的凉意,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思乡的情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与比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画面感,如“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便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蓟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边疆生活的思考,潜藏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阻隔与遥远,表示诗人长途跋涉的辛苦。
  • :象征着人类文明与防御,代表着蓟州的历史地位。
  • 戍卒:象征着边防的安全和战争的威胁,暗示着历史的沉重。
  • 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迁,带有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蓟州”是在哪个朝代的重要城市?
    A. 唐代
    B. 明代
    C. 清代

  2. “人烟多戍卒”中的“戍卒”指的是什么?
    A. 商人
    B. 士兵
    C. 渔民

  3. 诗人回首的道路叫什么?
    A. 松亭道
    B. 柏林道
    C. 榆树林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相较之下,白范的《蓟州》则更加强调了边防生活的复杂性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