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泠泠岩上水,滴滴出云根。
境野烟霞寂,林深鸟雀喧。
幽龛留藓迹,怪石长苔痕。
归路逢樵叟,濛濛夕照昏。
白话文翻译:
岩石上流水潺潺,滴滴不绝从云间流出。
四周的山野烟霞寂静,深林中鸟儿和雀儿喧闹。
幽静的龛中留下青苔的痕迹,怪石上长满了苔藓。
归家的路上遇见了樵夫,薄薄的暮光渐渐暗淡。
注释:
-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潺潺流动。
- 滴滴:形容水滴落的声音。
- 云根:云的根源,这里指水从云中流出,意指源头。
- 境野:四周的山野。
- 烟霞:模糊的云雾,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色。
- 幽龛:指幽静的佛龛或神龛。
- 藓迹:青苔留下的痕迹。
- 怪石:形状奇特的石头。
- 樵叟:砍柴的老人。
- 濛濛:形容薄雾或微雨,模糊不清的样子。
- 夕照:傍晚的阳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翘,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置堠岩》创作于明代,诗人可能在游历山水时,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诗歌鉴赏:
《置堠岩》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岩石之上听水声、观景色的情境。首句“泠泠岩上水,滴滴出云根”通过清脆的水声引入,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清新、宁静的自然场景。接下来的“境野烟霞寂,林深鸟雀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的宁静与后者的喧闹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复杂。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幽龛留藓迹,怪石长苔痕”描绘了岩石和佛龛的状态,表现了时间在自然中的流逝与变化。最后一句“归路逢樵叟,濛濛夕照昏”则将游览的情景转向归途,樵夫的出现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昏暗的夕照则为整个诗篇增添了一层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令人读后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泠泠岩上水:岩石上水声清脆,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
- 滴滴出云根:水滴从云中流出,表达水源的清新与神秘。
- 境野烟霞寂:四周烟霞缥缈,渲染出一种空灵的美感。
- 林深鸟雀喧:树林深处传来鸟雀的啼鸣,展示生机与活力。
- 幽龛留藓迹:幽静的龛中,青苔的痕迹显现出岁月的流逝。
- 怪石长苔痕:奇异的岩石上长满了苔藓,暗示自然的力量和变迁。
- 归路逢樵叟:归途上遇见了砍柴的老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濛濛夕照昏:薄雾中的夕阳渐渐变得昏暗,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滴滴出云根”,将水与云根相联系,增强了水的来源感。
- 对仗:如“境野烟霞寂,林深鸟雀喧”,通过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如“鸟雀喧”,赋予鸟雀以生动的情感,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与活力,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纯净。
- 岩石:象征稳固与永恒,体现自然的伟大与坚韧。
- 鸟雀:象征生机与自由,表现自然界的活力。
- 樵夫:象征务实与生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夕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增添诗的哲理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泠泠”形容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鸟声 -
诗中提到的“樵叟”是指什么职业的人? A. 渔夫
B. 农夫
C. 砍柴的老人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
B. 水
C. 田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更偏重于情感的抒发。
- 李白《庐山谣》:强调自然的壮丽与力量,风格更为奔放,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