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公庭鹤十韵》
时间: 2025-01-04 08:0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氋氃非妍舞,警露亦微郤。
自顾岂有宜,云罗枉缠系。
远势止墙阴,高足限台砌。
日暮不逢人,彻天数声唳。
为君耳目玩,风雨凋翎毳。
乘轩宠既希,华表事难逮。
时来循污池,引吭啄虫蚋。
顾影尚昂藏,擽衷久危脆。
旧侣游三天,往往寿千岁。
愿垂支公心,投身死君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鹤的孤独与高洁。它并不因舞姿的美丽而自得,也不因微露的清冷而觉得不适。它自顾自地生活,云雾似的羽毛缠绕着自己。远处的景色被墙影挡住,高高的足足难以在台阶上跃起。日暮时分无人与之相逢,只有几声尖锐的鸣叫穿透天空。为了君子,愿用耳目去欣赏,然而风雨却使羽毛凋零。乘坐华丽车马的宠爱已然稀少,华表的事业难以追求。时运来临时,它在污泥池中循游,啄食虫蚋。回首自己的影子依旧高昂,心中仍有忧虑与脆弱。旧日的伴侣一起游玩三天,常常长寿千岁。愿意把自己的心意托付给君子,愿意为君的恩惠而舍身。
注释
- 氋氃 (fēng fēn):指的是鹤的羽毛或形象,此处形容鹤的姿态。
- 微郤 (wēi xì):微小的缺口或不完美,这里指鹤在雨露中显得有些不协调。
- 云罗 (yún luó):云雾般的罗网,形容鹤的羽毛缠绕。
- 高足限台砌:高长的腿脚被限制在台阶之上。
- 引吭啄虫蚋:引吭高歌,啄食虫子与蚋,形容鹤的行为和生存状态。
- 顾影尚昂藏:回望自己的影子,仍然高傲而隐秘。
典故解析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成语或历史典故,但通过鹤的形象展现了孤高自傲、超脱凡尘的情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鹤的崇敬与向往,象征着长寿、宁静与高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蓘,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咏公庭鹤十韵》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于自然的关注与自我情感的表达日渐增强的时期。作品通过鹤的形象,体现出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公庭鹤十韵》是一首颇具艺术性的古诗,通过描绘鹤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理想。鹤作为一种高洁的鸟类,象征着长寿与优雅,诗人在诗中通过鹤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自身的情感和人生的哲思。诗的开头提到“氋氃非妍舞”,即强调鹤的舞姿并非单纯的美丽,而是出于一种自我存在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先是对鹤的外在形象描绘,再转向其内心的孤独感,最后以“愿垂支公心,投身死君惠”作为结尾,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这种从外到内的描写,不仅使得诗意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氋氃非妍舞:鹤的舞姿并不因其美丽而迷人。
- 警露亦微郤:即使微露也不太和谐。
- 自顾岂有宜:自顾自的生活是否合适。
- 云罗枉缠系:羽毛如云雾般缠绕,形成一种束缚感。
- 远势止墙阴:远处的景象被墙影遮挡。
- 高足限台砌:高高的腿脚受到限制。
- 日暮不逢人:黄昏时分没有人相遇。
- 彻天数声唳:清晰的鸣叫穿透天空。
- 为君耳目玩:为了君子而欣赏耳目之乐。
- 风雨凋翎毳:风雨使羽毛凋零,体现自然的无情。
- 乘轩宠既希:乘坐华丽车马的宠爱已然稀少。
- 华表事难逮:难以追求华丽的事业。
- 时来循污池:时运来临时在污泥池中游弋。
- 引吭啄虫蚋:引吭高歌,啄食虫蚋。
- 顾影尚昂藏:回首自己的影子,仍高傲而隐秘。
- 擽衷久危脆:心中仍有忧虑与脆弱。
- 旧侣游三天:旧日的伴侣同游三天。
- 往往寿千岁:常常长寿千岁。
- 愿垂支公心:愿意将心意托付给君子。
- 投身死君惠:愿意为君的恩惠而献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鹤比作高洁的象征,表达其理想与追求。
- 拟人:鹤的行为被赋予人性,表现其内心孤独。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高洁、孤独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鹤的形象,诗人展现了超脱尘世的心境,反映了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象征高洁、长寿与优雅,代表诗人的理想。
- 墙阴:象征隔离与限制,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风雨:自然的力量,象征生活中的困扰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鹤的舞姿被描述为: A. 妍丽的
B. 不妍的 -
诗人提到的“华表”主要象征: A. 高贵的身份
B. 追求的事业 -
诗中提到的“污池”指的是: A. 美丽的湖泊
B. 受到环境影响的生存状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鹿柴》,同样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结合。《鹿柴》通过山水的描写传达了隐逸的理想,而《咏公庭鹤》则通过鹤的形象表达了孤独的追求与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蓘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