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春水》
时间: 2025-01-06 21:2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鱼游春水
作者:张元干 〔宋代〕
芳洲生蘋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
清镜空馀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人惯风流,功名万里。
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芳草地上生长着蘋芷,经过宿雨的洗礼,天晴了,暖意浮现,翠绿的草色显得格外鲜明。烟雾似乎被洗净,几片花瓣飘落,仿佛在点缀着泪水。
镜子般的水面空留白发增添,新的遗憾又由谁将红绫寄托?溪水上涨,岸边的痕迹被浪潮吞没。
老去的情怀容易醉倒,十二根栏杆慵懒地倚靠着。双凫(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功名的梦想在万里之外。
我理想中的美好景象在碧云的边际,目送归帆消失在夕阳中。不知何时送走客人,再次临近春水的岸边。
注释
- 芳洲:指春天的草地。
- 蘋芷: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比喻清新和美好。
- 宿雨:指昨夜的雨。
- 烟光:烟雾和光影交融的状态。
- 清镜:比喻水面如镜。
- 白发:象征衰老。
- 红绫:指寄托思念之情的信物。
- 栏干:栏杆。
- 双凫:双鸭,形象地描绘了水面游动的生动场景。
- 功名万里:指追求事业与名利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景纯,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之美,同时也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鱼游春水》写于春天,表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感慨的交织。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鱼游春水》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内心的情感交织。首句“芳洲生蘋芷”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引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宿雨过后,草木显得愈发翠绿,诗人通过“烟光如洗”描绘了清新的气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魅力。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花瓣与泪水的关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人生情感的感叹。白发的增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新恨”则暗示着人生的遗憾。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青春与衰老、希望与失落的对立。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内心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栏杆慵倚,双凫嬉水的场景中,流露出一种洒脱与不羁。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繁华与名利的淡泊,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
最后,诗人以“何时送客,更临春水”的疑问结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春水的意象不仅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人生的隐喻,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洲生蘋芷:春天的草地上,蘋芷植物生机勃勃。
- 宿雨收晴浮暖翠:昨夜的雨停了,阳光照耀下,温暖的绿色愈发鲜艳。
- 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清新的空气如同被烟雾洗净,花瓣飘落,似乎在流泪。
- 清镜空馀白发添:水面如镜,反射出诗人已增添的白发。
- 新恨谁传红绫寄:新的遗憾,寄托于红绫之上,隐喻思念与情感。
- 溪涨岸痕,浪吞沙尾:溪水上涨,岸边的痕迹被浪潮吞没,象征时光的流逝。
- 老去情怀易醉:年老时情感容易沉醉,反映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 十二栏干慵遍倚:十二根栏杆,诗人倚靠着,表现懒散与悠闲。
- 双凫人惯风流,功名万里:双鸭在水中自得其乐,而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在遥远的未来。
- 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理想中的美景在碧云旁,目送归帆消失在夕阳中。
- 何时送客,更临春水:诗人希望再一次身临春水,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烟光如洗”比喻清新自然。
- 拟人:花瓣飘落似流泪,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功名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 栏杆:象征闲适与思考的空间。
- 双凫:象征自由与洒脱,反映人生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芳洲生蘋芷”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新恨谁传红绫寄”的意思是__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强烈追求。(对/错)
答案
- C. 春季
- 新的遗憾寄托于红绫之上,暗示思念与情感。
- 错(诗中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泊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张元干的《鱼游春水》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张元干更偏向于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而李白则更加豪放,强调对人生短暂的庆祝与纵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