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集雨霁登连天观》
时间: 2024-12-31 22:5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台十日不曾登,雨後榰藤拄晚晴。
城外诸峰迎落照,松根细草总斜明。
眼穿岭北书不到,秋入海南愁顿生。
只有荷花旧相识,风前翠盖为人倾。
白话文翻译:
在高台上十天没有登临,雨后榰(音:xùn)藤支撑着晚晴。
城外的诸峰迎接着落日的余晖,松根和细草在微光中显得斜斜的。
眼睛穿过北边的山岭,书信却无法寄到;秋天到了海南,愁绪顿时涌上心头。
只有那荷花还是老朋友,风中翠绿的花瓣为谁倾斜。
注释:
- 榰藤:一种藤本植物,通常长在湿润的地方。
- 落照:指夕阳的余晖。
- 眼穿岭北:眼睛穿过北边的山岭。
- 愁顿生:愁绪突然生起。
- 翠盖:指荷花的花瓣,形状像盖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3年-125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江西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广阔的题材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作者在高台上俯瞰周围的山水,感受到雨后的清新和晚霞的美丽,同时也体会到远方的思念与孤独。诗中流露出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尤其是在秋天的季节,愁情愈加显著。
诗歌鉴赏:
《南海集雨霁登连天观》是一首描写自然与情感交织的诗作,展现了杨万里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作者提到“高台十日不曾登”,给人一种久违的期待感,仿佛在等待一个适合赏景的时刻。接着“雨后榰藤拄晚晴”,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清新空气和自然景色,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城外诸峰迎落照”,这里描绘了夕阳下的山川美景,诗人用“迎”字传达出山峰对落日的热情接纳,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之后“松根细草总斜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傍晚的光线与自然的勃勃生机。
然而,在宁静的自然景色中,诗人心中却涌动着“秋入海南愁顿生”的忧愁,展现了他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无奈。最后一句“只有荷花旧相识,风前翠盖为人倾”,则以荷花作为情感寄托,表现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倾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台十日不曾登:表达了作者在高台上久不登临的心境,暗示对自然的渴望。
- 雨後榰藤拄晚晴:描绘雨后的清新与晚霞,榰藤的描写为自然增添了生命气息。
- 城外诸峰迎落照:山峰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和谐。
- 松根细草总斜明:细草和松根在微光下呈现出独特的美,体现了细腻的观察。
- 眼穿岭北书不到:诗人眼望北方,却无法寄出书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 秋入海南愁顿生:秋天的到来使得思乡之情愈加明显,情感更加浓烈。
- 只有荷花旧相识:荷花作为情感的寄托,象征着旧日的情感与记忆。
- 风前翠盖为人倾:风中摇曳的荷花,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榰藤”与“翠盖”形象化自然景物,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迎落照”,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境上有相对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超然的视角与思考。
- 榰藤:代表了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美。
- 落照:夕阳的余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 荷花:象征着美好与纯洁,承载着诗人对旧友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榰藤”指的是: A. 一种树木
B. 一种藤本植物
C. 一种花卉
D. 一种草 -
诗人对“城外诸峰”的描写主要表现出: A. 自然的恶劣
B. 夕阳下的美丽
C. 山峰的凶险
D. 天气的炎热 -
“秋入海南愁顿生”中,诗人表达了: A. 期待
B. 愁苦
C. 快乐
D.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诗从自然景物切入,更加细腻入微;而李白的诗则通过月亮表达了浓厚的乡愁。两者都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古代诗词》
- 《宋代文学概论》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