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河南杜少尹》

时间: 2025-01-14 08:08:08

十载归来鬓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

岂关名利分荣路,

自有才华作庆霄。

鸟影参差经上苑,骑声断续过中桥。

夕阳亭畔山如画,应念田歌正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河南杜少尹
作者: 温庭筠

十载归来鬓未凋,
玳簪珠履见常僚。
岂关名利分荣路,
自有才华作庆霄。
鸟影参差经上苑,
骑声断续过中桥。
夕阳亭畔山如画,
应念田歌正寂寥。


白话文翻译:

我离开家乡十年,回到这里,头发依然没有变白;
佩戴着华丽的玳瑁簪子,穿着珠光宝气的鞋子,仍然见到我的同事。
这与名利并无关系,不在于权势和财富的分配,
我自有才华来庆祝人生的高峰。
鸟影在上苑穿梭,
骑马的声音断断续续地经过中桥。
夕阳下,亭边的山如同画卷一般,
应当记起田间的歌声正是寂寥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载:十年。
  • 鬓未凋:指鬓发没有衰老、未变白。
  • 玳簪珠履:佩戴的玳瑁簪子和珠光闪亮的鞋子。
  • 常僚:同事,指平常的同伴。
  • 岂关:哪里与……有关。
  • 名利:名声和利益。
  • 庆霄:庆祝高升,指声名或地位的提升。
  • 鸟影:鸟的身影。
  • 骑声:骑马的声音。
  • 亭畔:亭子的旁边。
  • 正寂寥:正处于寂静孤独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古典典故,但通过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对名利的看法,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号青青子,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和诗。其作品多描绘爱情、乡愁和人生哲理,风格细腻、优雅。

创作背景:
《寄河南杜少尹》创作于温庭筠归乡期间,表达了他对同僚的思念,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温庭筠在《寄河南杜少尹》中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开头两句“十载归来鬓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展示了他虽经历了十年的时光,依旧保持风采,体现出一种不受岁月侵蚀的自信。接下来的两句则表明,诗人不在名利的追逐中,而是自信地依靠自己的才华来享受人生的成就。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鸟影参差经上苑”和“夕阳亭畔山如画”,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感,带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应念田歌正寂寥”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怀念完美结合,使整首诗更具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载归来鬓未凋:经过十年,头发仍然黑亮,表现出诗人对岁月的抵抗与自信。
  2. 玳簪珠履见常僚:华丽的装束与同伴的相见,反映出诗人依旧活跃于社会。
  3. 岂关名利分荣路:表达诗人对名利的淡然,强调自身才华的重要性。
  4. 自有才华作庆霄:自信于自己的才华,人生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荣华。
  5. 鸟影参差经上苑: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6. 骑声断续过中桥:生动的声音描写,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7. 夕阳亭畔山如画:夕阳下的美丽山景,象征宁静与和谐。
  8. 应念田歌正寂寥:结尾一笔,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内心的孤独呼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夕阳亭畔山如画”,通过比喻描绘美丽的景象。
  • 对仗:第一、第二句和第三、第四句均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鸟影、骑声、夕阳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表现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个人才华的肯定与对名利的淡薄,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影: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骑声:体现了生活的节奏与动态,增添了画面的活力。
  • 夕阳:象征着人生的晚年,带有哲理的思考。
  • 田歌:代表乡土生活,承载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载”指的是多少年?

    • A. 5年
    • B. 10年
    • C. 15年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什么?

    • A. 非常重视
    • B. 轻视
    • C. 不明确
  3. “夕阳亭畔山如画”中的“如画”是指什么?

    • A. 画家画的山
    • B. 山的美丽如同画一样
    • C. 画作的题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温庭筠的《寄河南杜少尹》与李白的《庐山谣》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温庭筠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全集》
  • 《唐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寄河南杜少尹》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