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哉清明乃尔愁,雨声中间花事休。
一春留春不肯住,况无酒与春相酬。
墙头笋已吹成竹,夺我斋厨苍玉束。
满床书卷为不平,亦怨秋崖长负腹。
白话文翻译:
为何清明时节让我愁眉不展,雨声中花儿也似乎停止了盛放。一整个春天都不愿停留,何况没有酒来与春天相酬。墙头的竹笋已经长成竹子,却夺走了我厨房里的苍玉(指青菜)。满床的书卷也因不平而感到怨恨,仿佛在埋怨秋天的崖壁让我长久空腹。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节令,通常在每年4月5日前后,象征春暖花开。
- 尔愁:你忧愁,表达诗人的情感。
- 花事:花的盛开和花事(活动)。
- 留春:春天的停留。
- 苍玉:指青菜或嫩竹笋。
- 不平:对不公之事的怨恨或不满。
典故解析:
- 清明:不仅是节气,还与扫墓、祭祖等习俗相关,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生活的不满。
- 墙头笋已吹成竹:用竹笋生长成竹子喻指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诗风清新,擅长抒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常与友人吟咏。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借此表达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方岳的《清明》通过对清明节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忧愁。开篇即点明“清明乃尔愁”,与这一节气的传统意义相悖,突显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雨声中花事休,意在说明阴雨天气使得春花难以盛开,象征着诗人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接下来的“留春不肯住”,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似乎春天的逝去是不可逆转的,因而感到无奈和惆怅。而“况无酒与春相酬”,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缺少酒与春天的欢愉相伴,诗人内心的失落感倍增。
“墙头笋已吹成竹”展现了生命力的蓬勃,却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掠夺与不满,暗示着生长的过程带来的竞争与焦虑。最后两句中,“满床书卷为不平”则是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怨恨。
整首诗通过清明节的时节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不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方岳深邃的思考与高超的诗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哉清明乃尔愁:清明节本应是踏青、扫墓的传统节日,但诗人却因春天的逝去而感到忧愁。
- 雨声中间花事休:雨声的降临使得花的盛开受到影响,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暂时停滞。
- 一春留春不肯住:春天的美好瞬间不愿停留,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
- 况无酒与春相酬:缺少酒与朋友共饮,失去了与春天欢聚的机会,增添了孤独感。
- 墙头笋已吹成竹:竹笋长成竹子,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但同时也带来竞争与焦虑。
- 夺我斋厨苍玉束:竹子生长,夺去了诗人厨房里的青菜,暗示生活的压力。
- 满床书卷为不平:书卷泛滥,象征着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无奈。
- 亦怨秋崖长负腹:秋天的到来让诗人感到空腹,暗示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理想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笋比作生长的希望,强调时光的流逝。
- 拟人:将书卷赋予情感,表达诗人的不满。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对生命、时光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现实生活的无情批判,情感深邃且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
- 雨声:隐喻生活中的烦恼与忧虑。
- 花事:代表年轻时光的美好与短暂。
- 墙头笋:象徵生命的成长与变化。
- 书卷:象征知识与理想,反映了个人追求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节通常是在每年的哪个时间?
- A. 3月21日
- B. 4月5日
- C. 5月1日
-
诗中提及的“墙头笋已吹成竹”是指什么?
- A. 竹子已经成熟
- B. 竹笋未长成
- C. 竹子需要更多水分
-
诗人对春天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诗词对比:
- 方岳《清明》 vs 杜甫《春望》:两首诗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方岳更多体现内心的忧愁,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