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赠行)》

时间: 2025-01-01 13:46:47

旌旗满江湖。

诏发楼船万舳舻。

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

帕首腰刀是丈夫。

粉泪怨离居。

喜子垂窗报捷书。

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

一斛明珠换绿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赠行)
苏轼 〔宋代〕

旌旗满江湖。
诏发楼船万舳舻。
投笔将军因笑我,
迂儒。
帕首腰刀是丈夫。

粉泪怨离居。
喜子垂窗报捷书。
试问伏波三万语,
何如。
一斛明珠换绿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水面上满是旗帜的景象,船只浩浩荡荡。朝廷发出命令,号召出动万艘楼船。那些投笔从戎的将军们嘲笑我这位书生,认为我太过迂腐。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佩刀持剑的英雄。

我含着泪水怨恨离别,喜悦的消息从窗外传来,儿子带来了胜利的捷报。我想问问昔日的伏波将军,他的三万句豪言壮语,究竟比得上什么呢?一斛明珠与一颗颗绿珠相比,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旌旗:军队的旗帜,象征着战斗和出征。
  • 楼船:一种大型的战船,常用于战争。
  • 投笔将军:指那些放弃文人身份,投身于军队的将领。
  • 迂儒:指那些过于书本知识、缺乏实战经验的读书人。
  • 帕首:指用帕子包裹的头,象征着传统的男子气概。
  • 粉泪:指因离别而流下的眼泪。
  • 伏波:指历史上的名将伏波将军,象征着英雄豪杰。

典故解析:

  • 伏波将军:历史上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以其勇猛和智谋著称,诗中提及他传达出一种对英雄豪情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南乡子(赠行)》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国家动荡和个人处境艰难之际。这个时期的苏轼深感离别之苦,同时又对英雄豪情充满向往,表达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其豪迈的气势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开头的“旌旗满江湖”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战争场面,立刻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接着,诗人用“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表明自己身处文人境地的无奈与惆怅,表达了对文人身份的自嘲与对军人豪情的向往。

词中“帕首腰刀是丈夫”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男子汉气概的推崇,同时也暗含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与不满。随着情感的推进,诗人谈及“粉泪怨离居”,情感变得愈发细腻,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最后一句“一斛明珠换绿珠”,以优雅的比喻表达了对价值观的思考,展现出苏轼对物质与精神的深刻理解。整首词在豪迈与细腻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旌旗满江湖:描述了水面上战船的壮观场景,预示着即将出征的气氛。
  • 诏发楼船万舳舻:表明朝廷号召出动众多战船,表现出国家的动员。
  • 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体现出苏轼对那些投笔从戎的人的羡慕,同时自嘲为书生的无能。
  • 帕首腰刀是丈夫:强调传统男子汉的气概,表现出对勇敢的向往。
  • 粉泪怨离居:流露出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 喜子垂窗报捷书:描述了儿子带来捷报的喜悦,形成对比。
  • 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质疑历史英雄的豪言壮语是否真的有意义。
  • 一斛明珠换绿珠:强调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对比,反思人生的真谛。

修辞手法: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旌旗满江湖”与“诏发楼船万舳舻”,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 比喻:用“一斛明珠”比喻珍贵的理想,用“绿珠”比喻表面的价值,深刻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惆怅、对英雄豪情的向往,同时又反思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展现出丰富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着战争、理想和追求。
  • 楼船:代表着豪情壮志和出征的决心。
  • 明珠与绿珠:象征着内在与外在的价值,表达对真实与虚荣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旌旗满江湖”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离别
    B. 战争
    C. 聚会

  2. “投笔将军”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A. 书生
    B. 军人
    C.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伏波将军”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英雄豪情
    C. 书生气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南乡子(赠行)》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表达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但苏轼更侧重于对英雄豪情的向往,而陆游则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与无奈。

参考资料:

  1. 《苏轼词全集》
  2. 《宋代文学史》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