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全似苍崖涌月轮,
暗林横贯一溪明。
家中幻出山中景,
圮上追凉恰二更。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月夜景象:月光如同从苍翠的山崖上涌出,照亮了黑暗的树林与清澈的溪水。诗人回到家中,仿佛又看到了山中的美景;在屋外的凉风中,正好是夜半时分。
注释:
- 全似苍崖:似乎是苍翠山崖的意思。
- 涌月轮:指月亮高悬,光辉如轮涌出。
- 暗林:暗夜中的树林。
- 横贯:横穿,贯穿。
- 一溪明:一条明亮的溪流。
- 幻出:幻化,显现出来。
- 圮上:指屋外或台阶上。
- 追凉:追求凉爽的感觉。
- 恰二更:正好是二更时分。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月轮”作为月亮的象征在古诗中常常出现,代表着光明与思念;“二更”则是古代夜晚的时间划分,表示深夜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生卒年不详),南宋时期诗人,字子厚,号宛丘,生于苏州,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桥亭观月》是一首描写夜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情寄托。首句“全似苍崖涌月轮”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光如同从苍翠山崖中涌出,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幽。接下来的“暗林横贯一溪明”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树林的暗淡与溪水的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第三句“家中幻出山中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回到家中却似乎还沉浸在山中的美景中,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依恋。最后一句“圮上追凉恰二更”,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也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凉爽的夜风中享受着安静的夜晚,表现出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
整首诗以清晰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月夜的浪漫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全似苍崖涌月轮”:月光如同从苍翠的崖壁上涌出,形象生动。
- “暗林横贯一溪明”:暗夜的树林与清澈的溪水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夜色的美丽。
- “家中幻出山中景”:在家中仿佛又看见山中的美好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留恋。
- “圮上追凉恰二更”:在屋外感受凉风,正是深夜的宁静时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涌出,生动形象。
- 对比:暗林与明溪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通过“幻出”使自然景物更富有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月:象征着光明与思念,常常与孤独、寂寞相联系。
- 林:代表着自然的神秘与幽静。
- 溪水:象征生命与流动,清澈见底,寓意纯净与宁静。
- 家:反映了归属感与安全感,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涌月轮”是比喻什么?
- A. 月亮
- B. 轮子
- C. 水流
- D. 轮船
-
“家中幻出山中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家乡的思念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亲人的思念
- D. 对生活的厌倦
-
诗中的“二更”代表什么时间?
- A. 午夜
- B. 晨曦
- C. 黄昏
- D. 中午
答案:1.A,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月色,但更多的是思乡之情,而张镃的《桥亭观月》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两者都体现了对月亮的赞美,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