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应制》

时间: 2025-01-04 09:02:22

王师几日定秦邮,诏发奇兵出寿州。

横海楼船通楚甸,羽林旌节渡淮流。

胡笳惨动关山月,戎帐威传草木秋。

闻道鹰扬能奋迅,思归燕将莫夷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捷应制
作者: 黄哲 〔明代〕

王师几日定秦邮,
诏发奇兵出寿州。
横海楼船通楚甸,
羽林旌节渡淮流。
胡笳惨动关山月,
戎帐威传草木秋。
闻道鹰扬能奋迅,
思归燕将莫夷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王师出征的紧迫与豪情。诗中提到王师在几日内便要征讨秦地,皇帝下令奇兵从寿州出发。横海的楼船可以通往楚地,羽林军的旌旗也渡过了淮水。胡笳的哀鸣使得关山的月色显得更加凄凉,戎帐的威势传遍了秋天的草木。听说鹰扬能迅速振翅而飞,想要归来的燕子却犹豫不决。

注释

  • 王师:指的是明代的正规军队。
  • 秦邮:指秦地的邮路,暗指征讨秦地。
  • 奇兵:指出奇制胜的部队。
  • 羽林:指羽林军,皇帝的侍卫队。
  • 胡笳:一种乐器,常用于边塞,象征战争气氛。
  • 戎帐:军营,象征战争的威严。
  • 鹰扬:指雄鹰,象征着军队的强大和迅猛。

典故解析

  • “王师”“羽林”都指代朝廷的正规军,强调国家的军事力量。
  • “胡笳惨动”表现出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悲凉,常见于边塞诗中,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思归燕将”描绘了归家的心情,燕子象征着归属与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哲,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以豪放、激昂著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诗人以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军队的支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气势磅礴,充满了战斗的豪情与对胜利的渴望。诗人通过对王师出征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军事动态与国家命运。开篇便以“王师几日定秦邮”引入,直接切入主题,表达了对迅速解决战事的期待。接下来的描写逐步展开,提到“奇兵”、“横海楼船”等词汇,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与决心。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胡笳”、“戎帐”等,营造出一种边塞战事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胡笳惨动关山月”,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勾勒出一种悲壮的美感。最后两句“闻道鹰扬能奋迅,思归燕将莫夷犹”则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思考,形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王师几日定秦邮,”:王师在短时间内就能征讨秦地,体现出军队的强大。
    • “诏发奇兵出寿州。”:皇帝命令出奇制胜的部队从寿州出发,显示出军事计划的紧急。
    • “横海楼船通楚甸,”:横海的楼船可以行驶到楚地,形象展示了军事行动的广泛。
    • “羽林旌节渡淮流。”:羽林军的旌旗渡过淮水,表现出军事力量的迅猛与无畏。
    • “胡笳惨动关山月,”:胡笳的声音与关山的月色形成对比,表达战争带来的悲哀。
    • “戎帐威传草木秋。”:军营的威严传遍秋天的草木,象征战争的影响。
    • “闻道鹰扬能奋迅,”:听闻鹰扬的迅猛,暗示军队的强大。
    • “思归燕将莫夷犹。”:想要归来的燕子却犹豫不决,表达对归属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王师几日定秦邮,诏发奇兵出寿州”,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如“鹰扬”比喻军队的迅速与凶猛。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军队的支持、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情感基调激情澎湃,充满了对胜利的期待和对战争的忧虑。

意象分析

  • “王师”:象征国家的军队,强调国家的力量与责任。
  • “胡笳”:象征战争的悲惨与边疆的动荡。
  • “鹰扬”:象征军队的迅猛与强大。
  • “燕”:象征归属与安宁,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师几日定秦邮,诏发奇兵出寿州。这两句中提到的“王师”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军队?

    • A. 汉朝
    • B. 明朝
    • C. 唐朝
    • D. 宋朝
  2. 胡笳惨动关山月,戎帐威传草木秋。这两句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凉
    • C. 兴奋
    • D. 平静
  3. 最后一句“思归燕将莫夷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战斗的渴望
    • B.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C. 对个人成就的追求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塞下曲》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北捷应制》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军事与壮志,但《北捷应制》更注重战争的紧迫感,而《登鹳雀楼》则呈现出一种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畅想。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