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梁石头城》
时间: 2025-01-01 13:13: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唐代〕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了,柳树碧绿,桑树黄了,国家破败的景象依然如故。在残阳和微雨中,我望着归来的行人。江山依旧,但兴衰更替,官宦们的车马只是前后的尘埃。船帆在风中轻轻飘扬,如同翅膀一般,浪声拍打着岸边,层层叠叠如同鱼鳞。六朝时期有无数令人悲伤忧愁的事情,我想要离开这座荒废的城池,却频频回首。
注释:
- 柳碧桑黄:形容春天的景象,柳树绿了,桑树黄了。
- 破国春:指国家破败的春天。
- 残阳微雨:形容傍晚时分,阳光微弱,下着细雨。
- 冠盖:指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员。
- 前后尘:比喻官员们的来来往往,如同尘埃一般。
- 帆势挂风:形容船帆在风中飘扬。
- 浪声吹岸:形容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这里泛指历史上的兴衰更替。
- 荒城:指废弃的城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兴衰更替的无奈和对过往历史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望为题,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深切感慨。诗中“柳碧桑黄破国春”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又暗示了国家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残阳微雨望归人”则进一步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之人的期盼,同时也映射出自己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后两句通过对江山和冠盖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官场浮沉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首句“柳碧桑黄破国春”,通过春天的景色来暗示国家的破败,柳树和桑树的颜色变化,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国家衰败的隐喻。
- 第二句“残阳微雨望归人”,以残阳和微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望归人”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江山不改兴亡地”,江山依旧,但兴衰更替,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第四句“冠盖自为前后尘”,通过官员们的车马比喻为尘埃,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浮沉的超然态度。
- 第五句“帆势挂风轻若翅”,以船帆在风中飘扬的景象,形容船只的轻盈,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向往。
- 第六句“浪声吹岸叠如鳞”,通过海浪拍岸的声音和形状,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层层叠叠。
- 最后两句“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总结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悲愁和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帆势挂风轻若翅”,将船帆比喻为翅膀,形象生动。
- 拟人:如“浪声吹岸叠如鳞”,将海浪拍岸的声音和形状拟人化,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如“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通过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兴衰更替的无奈和对过往历史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柳碧桑黄:春天的象征,同时也是国家衰败的隐喻。
- 残阳微雨:营造凄凉氛围,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江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历史变迁的象征。
- 冠盖:官员的象征,表达对官场浮沉的超然态度。
- 帆势:自由向往的隐喻。
- 浪声:历史的象征,暗示历史的层层叠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碧桑黄”形容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残阳微雨望归人”中的“归人”指的是什么? A. 归乡的行人 B. 归来的官员 C. 归来的船只 D. 归来的军队
-
诗中“江山不改兴亡地”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江山永远不变 B. 江山随着兴衰更替 C. 江山是兴衰的见证 D. 江山是兴衰的原因
-
“冠盖自为前后尘”中的“冠盖”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帽子和车盖 B. 官员的服饰 C. 官员的住宅 D. 官员的随从
-
诗中“帆势挂风轻若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 A
- A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以春望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
诗词对比:
- 罗邺的《春望梁石头城》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以春望为题,但罗邺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感慨。
- 罗邺的《春望梁石头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但罗邺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感慨,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罗邺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