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时间: 2025-01-17 09:3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罗邺 〔唐代〕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杉坛雨,转觉中峰枕簟凉。 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
白话文翻译:
寺庙隐于千岩之中,石路漫长,我孤独地吟咏,在远公的房中过夜。 躺着倾听半夜杉树坛上的雨声,渐渐感到中峰的枕席变得凉爽。 花界中已无悲喜之念,尘世的衣襟自然足以抵挡是非的纷扰。 即使将来某天再次来到这里,那时我的心境已如老猿般平静,鬓发也已斑白。
注释:
- 千岩:形容山势险峻,岩石众多。
- 孤吟:独自吟咏。
- 远公房:指宗公的房间。
- 杉坛:杉树环绕的祭坛或平台。
- 中峰:山峰的中央部分。
- 枕簟:枕头和竹席。
- 花界:佛教中指净土,此处比喻心境清净。
- 尘襟:尘世的衣襟,比喻世俗之事。
- 心猿:比喻心境不宁,此处指心境的波动。
- 鬓已霜:鬓发斑白,比喻年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宿于灵岩寺宗公院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宿于灵岩寺宗公院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中“寺入千岩石路长”一句,既描绘了寺庙的幽深,又暗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卧听半夜杉坛雨”和“转觉中峰枕簟凉”则通过听觉和触觉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宁静氛围。后两句“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而“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则预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淡然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入千岩石路长:寺庙隐藏在众多岩石之中,通往寺庙的路途漫长。
- 孤吟一宿远公房:诗人孤独地吟咏,在宗公的房间中过夜。
- 卧听半夜杉坛雨:躺着倾听半夜杉树坛上的雨声。
- 转觉中峰枕簟凉:渐渐感到中峰的枕席变得凉爽。
- 花界已无悲喜念:在清净的心境中,已无悲喜之念。
- 尘襟自足是非妨:尘世的衣襟自然足以抵挡是非的纷扰。
- 他年纵使重来此:即使将来某天再次来到这里。
- 息得心猿鬓已霜:那时的心境已如老猿般平静,鬓发也已斑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猿”比喻心境不宁,“鬓已霜”比喻年老。
- 拟人:如“转觉中峰枕簟凉”中的“转觉”赋予了中峰以人的感觉。
- 对仗:如“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世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淡然的态度。
意象分析:
- 千岩:象征着险峻和孤独。
- 杉坛雨:象征着宁静和清凉。
- 中峰枕簟凉:象征着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 花界:象征着清净的心境。
- 尘襟:象征着世俗之事。
- 心猿:象征着心境的波动。
- 鬓已霜:象征着年老和淡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卧听半夜杉坛雨”一句,通过什么感官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宁静氛围? A. 视觉 B. 听觉 C. 触觉 D. 嗅觉
-
诗中“花界已无悲喜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追求物质享受 B. 超脱世俗 C. 追求权力 D. 追求名利
-
诗中“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一句,预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态度? A. 积极进取 B. 淡然 C. 悲观 D. 焦虑
答案:
- B. 听觉
- B. 超脱世俗
- B. 淡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愿望。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淡然态度。
诗词对比:
- 罗邺的《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景色,但罗邺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愿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罗邺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