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中一卷圣贤书。耽玩意。潜心要游阃奥,须是下功夫。今何异,古何殊。本同途。若明性理,一点灵台,万事都无。
白话文翻译:
在悠闲的时光里,翻阅一本圣贤的书籍,沉迷于其中。若想深入理解其中的奥义,必须付出努力。如今的我与古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所走的道路都是相同的。如果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心灵的明净便能使一切烦恼消失。
注释:
字词注释:
- 闲中:指在闲暇时光中。
- 圣贤书:指古代圣人和贤人的著作。
- 阃奥:指深奥的道理或学问。
- 功夫:指努力和心思。
- 性理:指事物的本质和道理。
- 灵台:指人的心灵或内心的明净。
典故解析:
- 圣贤书:引用了儒家经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明性理:强调了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这与道家、佛家思想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道理的探讨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对哲理的追求与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闲适的环境中,作者通过阅读古书反思人生,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的深度。宋代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时代,诗人们普遍关注心灵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
诗歌鉴赏:
这首《诉衷情令 咏闲十首 其一》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诗中以“闲中一卷圣贤书”开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仿佛在告诉读者,只有在闲暇中才能得以真正的思考与领悟。接下来,诗人强调了“潜心要游阃奥”,提示读者,若想真正理解深奥的道理,就必须付出心力,这种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今何异,古何殊”一句,诗人自问自答,强调古今智慧的传承与相似性,揭示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共同目标。在最后,诗人将“明性理”提升至了哲学的高度,认为只要能够明了本质,烦恼便无从而生。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与智慧的光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中一卷圣贤书:在悠闲的时光中,读一本古代圣人的书。
- 耽玩意:在书中沉迷,享受阅读的乐趣。
- 潜心要游阃奥,须是下功夫:若想深入理解书中的深奥道理,必须付出努力。
- 今何异,古何殊:如今我与古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 本同途:我们追求的道路是相同的。
- 若明性理,一点灵台,万事都无:如果能明白事物的本质,内心的明净便能让一切烦恼消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今何异,古何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比喻:将心灵比喻为“灵台”,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明净与智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古书的学习,领悟人生的哲理,强调努力与明理的重要性。它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鼓励人们在闲暇中反思自我,追求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贤书:象征智慧与知识,代表古代文化的传承。
- 灵台:象征心灵的明净,代表内心的修养和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贤书”指的是: A. 小说 B. 古代哲学经典 C. 诗歌
-
作者认为理解深奥道理需要: A. 休息 B. 付出努力 C. 依赖他人
-
诗的中心思想是: A. 享乐 B. 努力与明理 C. 忘记烦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比较张抡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作品,二者都强调了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但张抡更注重知识的探求,而陶渊明则偏向于田园生活的恬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