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寒食》

时间: 2024-12-28 23:55:30

江城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已多招邀。

花阴连络春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调呕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

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水国春光饶,
清明上已多招邀。
花阴连络春草岸,
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调呕哑杂吴俗,
髻鬟疏削传南朝。
谁怜北客归未去,
楚魄湘魂惟暗消。

白话文翻译

江城如水的南方,春光灿烂而充盈;
清明时节已经有许多的邀请和聚会。
花影交错着春草的岸边,
柳色掩映着红色的栏杆桥。
歌声嘶哑,夹杂着吴地的风俗,
发髻和鬟髻的装饰,传承着南朝的风韵。
谁来怜惜北方的客人还未归去,
楚国的灵魂和湘水的魂魄在暗淡中消散。

注释

  • 江城水国:指江南水乡,水系丰富。
  • 清明:指清明节,春天的节日,通常是扫墓和踏青的时节。
  • 花阴:花的影子,指花影在春草岸上交错。
  • 柳色:柳树的颜色,春天绿意盎然。
  • 呕哑:形容歌声的低沉和嘶哑。
  • 吴俗:指江南地区的风俗。
  • 髻鬟:古代女性的发型,传承南朝的风格。
  • 楚魄湘魂:楚国和湘水的灵魂,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诗歌风格细腻,常表现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江南寒食》写于寒食节前后,表现了作者在江南水乡的春日感受,体现了清明时节的生机与北客的思乡情。

诗歌鉴赏

《江南寒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首句“江城水国春光饶”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春意盎然的水乡景象,水国的形象让人联想到江南特有的水系和自然美。接下来的“清明上已多招邀”则提示了清明节的到来,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花阴”、“柳色”、“红栏桥”,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还传达了生机与希望。同时,诗人也提及了“歌调呕哑杂吴俗”,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民俗特色。这种对比使得整个诗歌情感更为复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却又隐隐流露出对北方故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北客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楚魄湘魂象征着对家乡的深切眷恋,暗示着在美好春日中,北客的心灵却在无尽的思乡中暗淡消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城水国春光饶:描绘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强调春光的丰富。
  2. 清明上已多招邀:指清明节期间的聚会与邀请,表现节日的热闹。
  3. 花阴连络春草岸:花影与春草交织,展现自然的生机。
  4. 柳色掩映红栏桥:柳树的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桥,色彩对比鲜明。
  5. 歌调呕哑杂吴俗:民间歌谣声低沉,夹杂着地方的风俗。
  6. 髻鬟疏削传南朝:发型的装饰体现了南朝的文化传承。
  7. 谁怜北客归未去:表露北方客人的孤独与无奈。
  8. 楚魄湘魂惟暗消:思乡情感在美景中愈加显得黯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丰盈的水,体现生机。
  • 对仗:如“楚魄湘魂”对“北客归未去”,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北客的思乡之情展开,展现了江南的风光与个人情感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城:象征江南的水乡,承载着诗人的乡愁。
  • 春光:代表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花阴:花影象征美好,却也隐含着忧愁。
  • 柳色:春天的象征,生机勃勃。
  • 北客:象征离乡者,带有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 D. 春节
  2. “楚魄湘魂”中的“楚”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广东
    • B. 湖北
    • C. 江苏
    • D. 浙江
  3. 诗中提到的风俗是哪个地区的?

    • A. 北方
    • B. 江南
    • C. 西南
    • D. 东北

答案: 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春天的月夜之美。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之涣的作品,表达离别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江南春》《江南寒食》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江南的春天,但《江南寒食》更集中于思乡情感,而《江南春》则更关注春天的生机与欢快。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穆修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