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门飞羽书,冰雪走胡骑。只见塞云愁,那知塞垣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雪后登上代州城楼时,看到飞来书信的急迫和胡人的骑兵穿行在冰雪中的情景。眼前只见到边塞的愁云,谁又知道边墙上发生的事情呢?
注释:
- 都门:指都城,特指北京,古代的政治中心。
- 飞羽书:形容书信飞快地传递,像羽毛一样轻盈。
- 冰雪:指冬季的冰雪天气,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胡骑:指胡人骑兵,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来犯。
- 塞云愁:指边塞的云层,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
- 塞垣:边防的墙垣,象征着边境的防御工事。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引用具体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边塞的情景,反映出古代边境地区的战争与动荡。边塞的“云愁”表现出战乱给人带来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生于1567年),字子清,号汝舟,明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用词考究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边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边疆频繁遭受外族侵扰的时期。诗人在登临代州城楼时,目睹冰雪中的胡骑,感受到国势的危急与边境的忧虑,写下此诗以表达内心的忧愁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忧虑与思考。诗的开头两句“都门飞羽书,冰雪走胡骑”直接描绘了边疆的紧迫感,书信的飞速传递与胡骑的侵扰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接下来的“只见塞云愁,那知塞垣事”则把注意力转向诗人的心理感受,边塞的云愁象征着难以言表的忧虑,诗人虽然身处高楼,却难以了解真正的边境状况。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极为考究,冰雪、胡骑、塞云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紧迫感的画面。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无奈。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在短小的篇幅中充满了深意,值得读者反复咀嚼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门飞羽书:描绘了都城中书信传递的紧迫性,暗示着战事的消息来得迅速。
- 冰雪走胡骑:胡人骑兵在冰雪中穿行,体现了外敌的入侵与威胁。
- 只见塞云愁:诗人只看到了边塞的愁云,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忧愁。
- 那知塞垣事:诗人对边塞具体情况的无知,反映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信比作“飞羽”,突显其传递的迅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云比作“愁”,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对战乱的反思。通过描述冰雪中的胡骑与塞云的愁苦,诗人表达了对边疆局势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门:象征着国家的中心,政治的焦点。
- 冰雪:代表冷酷无情的自然环境,暗示战争带来的严酷和寒冷。
- 胡骑:象征外敌的入侵,体现了战争的威胁。
- 塞云: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暗示边境的动荡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都门飞羽书”中的“飞羽”指的是什么?
A. 书信的速度
B. 鸟类的飞翔
C. 羽毛的轻盈 -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幸福与安宁
B. 忧虑与无奈
C. 自豪与骄傲 -
“冰雪走胡骑”中的“胡骑”指的是哪类人?
A. 中原士兵
B. 外族骑兵
C. 商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比较谢榛的《雪后登代州城楼时虏犯岢岚三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但谢榛更注重对边境战乱的描绘,而王之涣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谢榛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