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戎马何时定,愁云直北看。
朝廷殊见远,将相各知难。
风乱边声急,霜连兵气寒。
中天问明月,曾照汉家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感叹:战争何时才能结束,愁苦的云层在北方堆积。朝廷的视野远大,却难以解决将相之间的困境。边疆的风声急促,霜冷的气息弥漫在军营之中。诗人仰望明月,问其是否曾经照耀过汉朝的祭坛,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
注释
- 戎马:指军队与战争。
- 愁云:忧愁的云,形容忧愁的心情。
- 殊见远:指朝廷的眼光虽远,但事情复杂。
- 将相:指将领与宰相,象征政治和军事的高层。
- 风乱边声急:形容边境的战事紧急,风声混乱。
- 霜连兵气寒:霜降临,士兵的气氛也变得冷淡。
- 中天问明月:指在高空中向明月发问,表达对光明的渴望。
- 汉家坛:指汉朝的祭坛,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榛,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抒发对战争的忧虑,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诗歌鉴赏
《北望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国家动乱与个人愁苦之间的关系。开篇即以“戎马何时定”引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战争局势的关注,后面的“愁云直北看”,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的情感,构建出了一幅阴郁的战乱图景。
接着,诗人提到“朝廷殊见远”,这里点出了即使朝廷有远见卓识,但在将相之间的困境下,依然难以解决问题,表现了对政治腐败与无能的无奈感。接下来的“风乱边声急,霜连兵气寒”,则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边疆战争的紧迫与士兵的悲凉,诗人在此用“风”、“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严峻的气氛。
最后一句“中天问明月,曾照汉家坛”,更是让人深思,诗人不仅在问明月的光辉是否曾照耀过汉朝的盛世,更是在追溯历史辉煌,渴望国家的光明未来。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历史的感慨与追忆,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戎马何时定:质疑战争的终结,表现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 愁云直北看:愁苦的情绪如同北方的云层,象征着对未来的忧虑。
- 朝廷殊见远:虽然朝廷有远大的视野,但面临的困难重重。
- 将相各知难:将领和宰相各自明白事情的复杂性,表现出彼此的无奈。
- 风乱边声急:边疆的风声急促,暗示战事的紧张。
- 霜连兵气寒:霜的降临使得士兵的士气低落,反映出战场的冷酷。
- 中天问明月:向明月发问,象征着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 曾照汉家坛:追溯历史的辉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戎马”与“愁云”,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如风、霜、明月)反映人间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国家动荡与个人苦闷的深切关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 戎马:象征战争与国家的动荡。
- 愁云:象征诗人的忧愁与社会的压抑。
- 明月:象征希望与光明,历史的回忆。
- 霜:象征战场的寒冷与士兵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戎马何时定”意指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军队的集结
C. 朝廷的决定
D. 将相的和解 -
“中天问明月”的意象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对光明的渴望
B. 对历史的回忆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友人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风乱边声急”主要形容什么情况? A. 乡村的宁静
B. 战争的紧张
C. 冬天的寒冷
D. 春天的温暖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北望二首 其一》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强调国破家亡的悲痛,而谢榛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