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褰帘听秋信,晚傍竹声归。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
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
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
白话文翻译:
轻轻拉开帘子,聆听秋天的声音,傍晚时分伴着竹子声归家。
多年的遭遇令人心痛,孤独的山峰恰好拂动衣袖。
梧桐树叶已经凋零,荷花的红色也变得稀少。
唯恐我自己的形影,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不一致。
注释:
- 褰帘:拉开帘子。
- 秋信:秋天的消息、声响。
- 多故:指经历了许多事,常有伤感之事。
- 堪伤骨:令人伤痛,形容内心的伤感。
- 孤峰:孤独的山峰,象征孤独感。
- 拂衣:轻轻拂动衣服。
- 凋绿尽:形容树叶凋落殆尽。
- 菡萏:荷花,象征美与生命。
- 堕红稀:花瓣落下,颜色变得稀少。
- 形影:身体和影子,象征人的存在。
- 嫌心与口违:心中所想与所说的不一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名清,字公愚,号齐己,晚号“云峰”。他以诗歌、散文闻名,尤其擅长五言绝句。齐己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与伤感。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带来了凋零和离别的悲凉,诗人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自身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惊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气息与个人的内心感受。开头“褰帘听秋信”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静谧的氛围,轻拉帘子,聆听秋天的声音,仿佛可以感受到秋风拂面的凉意与萧瑟。接着,诗人用“晚傍竹声归”描绘了归家的场景,竹声的清脆与秋天的沉寂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孤独的气息。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中,诗人将个人的遭遇与孤独的峰峦相结合,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孤峰的意象不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是心境的象征。接下来的“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则用季节的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梧桐的凋零和荷花的稀少都在提醒诗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结尾部分“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更是将诗人的内心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形影相随,却又因内心的挣扎而感到不安,最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孤独感。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描绘了一个人面对秋天的思索与感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褰帘听秋信:通过拉开帘子来聆听秋天的声音,表现了对秋的敏感与期待。
- 晚傍竹声归:傍晚时分,竹声伴随归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
- 多故堪伤骨:经历许多事,心中无不感到痛楚,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孤峰好拂衣:孤独的山峰与衣袖轻拂,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孤独感。
- 梧桐凋绿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
- 菡萏堕红稀:荷花的凋落,反映出美好的东西终究会消逝。
- 却恐吾形影:内心生怕自己在孤独中迷失,形影相随却感觉不到真实的存在。
- 嫌心与口违: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心中所想与言语不一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峰比作内心的孤独。
- 拟人:竹声似乎在与诗人交流,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象征着成熟与凋零,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离别的伤感。
- 竹:象征着坚韧与清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强与孤独。
- 梧桐: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凋零的过程让人感伤。
- 菡萏:象征着美好与生命,凋落则代表着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褰帘”是什么意思?
- A. 拉开帘子
- B. 关闭窗户
- C. 打开门
- D. 坐下来
-
诗中提到的“孤峰”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孤独
- C. 财富
- D. 快乐
-
“心与口违”表明了什么?
- A. 心中所想与所说的不一致
- B. 心中只想快乐
- C. 口中只说真话
- D. 心情非常愉快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叟》: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
诗词对比:
- 齐己的《惊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惊秋》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而《山居秋暝》则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齐己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