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幅古潺颜,看来心意闲。
何须寻鸟道,即此出人间。
巘暮疑啼狖,松深认掩关。
知君远相惠,免我忆归山。
白话文翻译:
这幅古老的山水画,展现出宁静的心境。
何必要去寻找鸟儿的栖息之地,眼前的景色就可以让我超脱尘世。
傍晚的山巅,似乎传来猿猴的啼叫,松林深处,仿佛隐匿着山门。
我知道你在远方送来关心,因此不必让我想念回归山林的日子。
注释:
- 潺颜:潺,水流声;颜,面貌、样子。这里形容画中的山水景象。
- 鸟道:鸟儿栖息的道路,引申为人们寻求的安宁之处。
- 巘:山峰,指高高的山。
- 狖:猿猴的一种,通常用来象征孤独和幽静。
- 掩关:掩藏的山门,表示与世隔绝的地方。
- 惠:关心、恩惠。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山水意象、鸟道和猿啼,反映了道家隐逸的思想。唐代时,许多诗人受到自然的启发,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779-853),唐代诗人,号广陵,字惟昙。齐己是晚唐著名的僧人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禅宗思想,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人们在纷扰的生活中渴望逃离,寻找心灵的宁静。齐己通过山水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深切感受和对心灵宁静的向往。开篇“半幅古潺颜”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古朴的意境,仿佛一幅安静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令人心境宁静。而“何须寻鸟道,即此出人间”则表达出诗人对寻求内心安宁的直接感受,似乎不需要去寻找他处的桃花源,眼前的景色已足以令他超然于世俗之外。接下来的“巘暮疑啼狖,松深认掩关”描绘了傍晚山中的幽静,猿啼的声音响起,松林深处的隐秘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氛围。最后两句“知君远相惠,免我忆归山”则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与关心,虽身处异地,心中却因友谊而感到温暖,减轻了对归山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世纷扰的超脱,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幅古潺颜:半幅画面,古老的山水流露出一种宁静的气息。
- 看来心意闲:观赏这幅画,心中感到悠然自得。
- 何须寻鸟道:不需要去寻找鸟儿栖息的地方。
- 即此出人间:在这幅画中,便可以超脱于世俗之外。
- 巘暮疑啼狖:黄昏时分,山顶似乎传来了猿猴的啼叫声。
- 松深认掩关:在深松林中,仿佛隐藏着通往山门的路径。
- 知君远相惠:知道你在远方给予我关心。
- 免我忆归山:因此不让我想念归去山林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半幅古潺颜”比喻山水画的宁静。
- 拟人:猿猴的啼叫似乎在表达一种情感。
- 对仗:如“巘暮疑啼狖,松深认掩关”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纷扰的人世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安慰。通过与友人的情谊,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减轻了对山林归隐生活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猿啼:象征孤独与幽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松林:象征隐秘与超脱,暗示着隐逸生活的理想。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世的淡泊,体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何须寻鸟道,即此出人间”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诗人想要离开人世
- B. 诗人对鸟道的向往
- C. 诗人对当前景色的满足
-
诗中提到的“狖”是指什么动物?
- A. 猴子
- B. 鹿
- C. 狗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意境,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加注重静谧之美。
- 李白《将进酒》:虽主题不同,但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人世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