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白话文翻译
露水在晨光中照射着平楚大地,寒冷的城池上覆盖着早霜。
此时正好借着河内的景色,人们仿佛在淮阳的床榻上休息。
积水清澈如天堑,远山连绵入帝王的故乡。
登高望远想要俯瞰,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喜爱秋日的光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露冕:露水在阳光照耀下的光彩,形容清晨的景色。
- 寒城:寒冷的城池,指天气较冷的城市。
- 早霜:清晨时分的霜冻,暗示秋季的寒意。
- 河内:指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一带。
- 卧淮阳:淮阳是地名,这里指人们在此地休息。
- 积水:积聚的水,指水面平静,透彻如镜。
- 天堑:指宽广的河流或湖泊,形容水面广阔。
- 帝乡:指帝王的故乡,具有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 因高欲见下:因登高而想要俯视下面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平楚:楚国的地方,具有文化历史的积淀。
- 帝乡:在此文中可能暗指某位历史帝王的故乡,象征着荣耀与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风格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日,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景色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寒霜景象开篇,展现了深秋的气息。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透过清晨的霜露,感受到周围自然的宁静与清新。诗中通过“露冕”和“寒城”的对比,展现出了一种凄清而又美丽的秋日情景。诗人并不仅仅沉浸于这种美丽之中,而是深刻反思人生。通过“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表达了人与景的关系,仿佛在暗示人们在自然面前是何等渺小。因此,虽登高远望,心中却并非只为欣赏这一季的秋光,而是更加关注人世间的沧桑与变迁。
整首诗情感内敛,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冕临平楚:清晨的露水照耀着平楚的大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日图景。
- 寒城带早霜:寒冷的城池上覆盖着早晨的霜,突显出秋天的寒意。
- 时同借河内:此时借景于河内,暗示着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受。
- 人是卧淮阳:人们仿佛在淮阳的床榻上休息,表达了一种宁静而恬淡的生活状态。
- 积水澄天堑:积水清澈如同天堑,描绘出水面的清晰与广阔。
- 连山入帝乡:远山连绵,仿佛进入帝王的故乡,暗示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
- 因高欲见下:因登高想要俯瞰,反映出一种渴望和思考。
- 非是爱秋光:并不是单纯因为喜爱秋天的光景,表明诗人的内心深处更复杂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积水澄天堑”比喻水的清澈与广阔。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如“寒城带早霜”和“因高欲见下”。
- 象征:远山与帝乡的结合,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人世的变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思的探讨,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冕: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寒城: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
- 积水: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连山: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城”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因高欲见下”中的“高”指什么?
- A. 山
- B. 高楼
- C. 高峰
- D. 高人
答案
- C. 秋天
- A. 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皇甫冉的《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象上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皇甫冉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皇甫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