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台州上方不出院僧壁》

时间: 2025-01-06 13:18:54

不下山来十四年,区区笑我走尘寰。

只应后夜经声寂,明月清风自往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台州上方不出院僧壁 李邴 〔宋代〕

不下山来十四年,区区笑我走尘寰。 只应后夜经声寂,明月清风自往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位僧人已经不下山十四年了,他嘲笑我奔波于尘世之间。只有在夜深人静时,经声停歇,他才能独自享受明月的清辉和清风的吹拂。

注释:

  • 不下山来十四年:指僧人长时间隐居在山上,不涉足尘世。
  • 区区笑我走尘寰:区区,自谦之词,这里指僧人自嘲;尘寰,尘世。
  • 只应后夜经声寂:后夜,深夜;经声,念经的声音。
  • 明月清风自往还:形容僧人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享受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僧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访问台州上方的一座寺庙时,看到一位长期不出山的僧人,有感而发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僧人超脱尘世生活的羡慕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僧人的生活状态。首句“不下山来十四年”直接点明了僧人的隐居时间,显示了他的超然物外。次句“区区笑我走尘寰”则通过僧人的自嘲,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后两句“只应后夜经声寂,明月清风自往还”则进一步以自然的美好来象征僧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不下山来十四年”:直接点明了僧人的隐居时间,强调了他的超然物外和对尘世的远离。
  • 第二句“区区笑我走尘寰”:通过僧人的自嘲,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僧人超脱生活的羡慕。
  • 第三句“只应后夜经声寂”:描绘了僧人在深夜的宁静时刻,经声停歇,显示了他的内心平和。
  • 第四句“明月清风自往还”:以自然的美好来象征僧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明月清风赋予了“自往还”的动作,使其显得生动而有情感。
  • 对比:通过僧人与作者的生活对比,突出了僧人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僧人隐居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然美好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明月、清风、经声寂。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象征着僧人内心的平和和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僧人不下山多少年? A. 十年 B. 十四年 C. 二十年 D. 二十四年
  2. 诗中提到的“明月清风”象征什么? A. 尘世的纷扰 B. 僧人的内心平和 C. 作者的孤独 D. 自然的残酷
  3. 诗中的“区区笑我走尘寰”表达了什么? A. 僧人对作者的嘲笑 B. 作者对僧人的羡慕 C. 僧人的自嘲 D. 作者的自嘲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山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邴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隐居山林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选》、《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