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四 壬申重阳》

时间: 2025-01-01 12:29:59

秋雨打窗竟夕,黄花欹侧篱根。

九霄云湿带啼痕。

黑风下海峤,横扫万家村。

望远登高何处,当年英物桓温。

寄奴戏马民与能。

宋明抱朽木,亡国害苍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打窗竟夕,黄花欹侧篱根。
九霄云湿带啼痕。黑风下海峤,横扫万家村。
望远登高何处,当年英物桓温。
寄奴戏马民与能。宋明抱朽木,亡国害苍生。

白话文翻译:

秋雨整夜敲打窗户,黄菊花斜靠在篱笆根下。
高空中的云层湿漉漉的,带着啼叫的痕迹。黑风从海边吹来,横扫了万家村落。
远望高处,那里是什么地方?想当年英俊之士桓温。
寄奴戏马,民众却无能为力。宋明时期执政者抱着腐朽的木头,导致国家灭亡,害苦苍生。

注释:

  • 秋雨:指秋天的雨,通常象征着萧瑟与忧伤。
  • 黄花:指菊花,常在重阳节时盛开,象征长寿和坚韧。
  • 九霄:指高空,极高的地方。
  • 啼痕:指鸟类的啼鸣声留下的痕迹,暗示悲凄的情绪。
  • 黑风:形容狂风,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 海峤:指海边的山峦,具有壮丽之感。
  • 桓温: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象征英俊的才华。
  • 寄奴:指寄居的奴隶,象征无奈的民众。
  • 宋明:指中国历史上宋朝和明朝,暗指历史的教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季高,现代诗人,专注于古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感悟,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临江仙 其四 壬申重阳》创作于重阳节前后,恰逢秋雨季节,诗人借此自然景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中提到的桓温与宋明时期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对国家命运和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雨和黄花的场景,引出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开篇通过“秋雨打窗竟夕”,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伤。接着,诗人描绘了高空的云层和黑风,以此象征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无奈。

“望远登高何处,当年英物桓温。”这句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叹息,桓温作为东晋时期的英才,却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反而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随后,诗中提到的“寄奴戏马”则反映了民众的无能与被动,结合“宋明抱朽木,亡国害苍生”更是对历史的深刻警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现实的忧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雨打窗竟夕”:描绘了一种秋夜的静谧与凄凉,暗示内心的孤独。
  2. “黄花欹侧篱根”:黄菊花在雨中倾斜,象征坚韧与无奈。
  3. “九霄云湿带啼痕”:高空的云层湿润,暗示悲伤的情感。
  4. “黑风下海峤,横扫万家村”:形象化自然的狂暴,反映社会的不安。
  5. “望远登高何处”:诗人对未来的茫然与迷惘。
  6. “当年英物桓温”:对历史英雄的感慨与怀念。
  7. “寄奴戏马民与能”:民众处于弱势,表达无奈。
  8. “宋明抱朽木,亡国害苍生”:批判历史上的腐败与无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黑风下海峤”,将风与海的结合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拟人:秋雨“打窗”,使自然现象具有情感。
  • 对仗:如“黄花欹侧篱根”与“九霄云湿带啼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尤其是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与对政治腐败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孤独与忧伤。
  • 黄花:坚韧与长寿的象征。
  • 云湿:情感的沉重与悲伤。
  • 黑风:动荡与不安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A. 玫瑰
    B. 菊花
    C. 牡丹

  2. “黑风下海峤”中“海峤”指的是什么? A. 海洋
    B. 山峦
    C. 峭壁

  3.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桓温是哪个朝代的? A. 汉朝
    B. 东晋
    C. 唐朝

答案:

  1. B. 菊花
  2. B. 山峦
  3. B. 东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季高的《临江仙》与杜甫的《春望》,两者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苦难,刘季高则通过历史反思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