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天津宁园》

时间: 2025-01-19 17:35:16

叠石成山山几丈,上头新种苍松。

夕阳林际送微风。

楼台映湖水,倒影闪青红。

乌发明眸谁氏女,短桡荡入花丛。

那回逢处又相逢。

知伊应识我,一笑暮烟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天津宁园
作者: 田遨 〔近代〕

叠石成山山几丈,上头新种苍松。
夕阳林际送微风。楼台映湖水,倒影闪青红。
乌发明眸谁氏女,短桡荡入花丛。
那回逢处又相逢。知伊应识我,一笑暮烟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园林景象。高高的山石叠成数丈,山顶上新种的苍松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动。微风从林间送来,楼台的倒影映在湖水中,闪烁着青红色的光辉。湖边有一位乌发明眸的姑娘,她划着小船,轻轻荡入花丛中。再次相逢于旧地,彼此都应该是认识的,只是轻轻一笑,便在暮色中消散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叠石成山:指将石头堆积起来,形成山的形状。
  • 苍松:深绿色的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林际:林木的边际。
  • 楼台:指园中的楼阁。
  • 倒影:在水中映照出的形象。
  • 乌发:黑色的头发,通常形容年轻女子的美丽。
  • 短桡:短小的船桨。
  • 荡入:轻轻划入水中。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其描绘的园林美景和男女相遇的场景,常见于古诗词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遨,近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作品常富有情趣,风格清新明快。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田遨对天津宁园的游览之际,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中的景色以及与女子相遇的情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天津宁园》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开篇以“叠石成山”引入,展现出宁园的壮丽和苍松的生机,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夕阳和微风的描绘,更增添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恬静而悠然的氛围。

“乌发明眸谁氏女”一句,将诗中的女主角描绘得如梦似幻,既是对美的赞美,也是对情感的寄托。她的出现仿佛是诗人心灵的共鸣,轻轻荡入花丛的动作,既充满了灵动感,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的结尾,诗人与女子再次相逢,却在一笑中化作暮烟,既有淡淡的遗憾,也带着深深的思念,展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叠石成山山几丈:山石层层叠叠,形成数丈高的山峰,给人以壮观之感。
  2. 上头新种苍松:山顶上新植的苍松,象征生命的勃发与自然的生机。
  3. 夕阳林际送微风:夕阳透过林间,送来轻柔的微风,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楼台映湖水,倒影闪青红:楼台的倒影在湖水中映射,颜色闪烁,增添了美感。
  5. 乌发明眸谁氏女:描绘一位美丽的女子,乌黑的头发和明亮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
  6. 短桡荡入花丛:她轻轻划着短桨,荡入花丛中,显得灵动而优雅。
  7. 那回逢处又相逢:在曾经相遇的地方再次重逢,暗示着命运的交织。
  8. 知伊应识我,一笑暮烟中:彼此应该认识,只是一笑而过,仿佛消失在暮色中,表现了淡淡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几丈”形象地表现了山的高大。
  • 拟人:微风被拟人化,仿佛在送别。
  • 对仗:如“乌发明眸”与“短桡荡入”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与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山:象征坚韧与稳重。
  • 苍松:代表长青的生命力与坚韧。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 湖水:象征平静与反射的内心世界。
  • 女子:象征美丽与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叠石成山”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A. 平坦的草地
    B. 高耸的山峰
    C. 潺潺的溪水

  2. “乌发明眸”指的是谁的特征?
    A. 一位老者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C. 一只小鸟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遗憾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杨洪基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流逝和人生的哲思。
  •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豪情壮志,表现男子气概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田遨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景色的融合,而其他诗作则更侧重于情怀与豪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田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