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盛山十二诗。隐月岫
初映钩如线,终衔镜似钩。
远澄秋水色,高倚晓河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初升的月亮像细细的钩子,最后又像镜子一样悬挂在空中。远处的秋水澄澈如同蓝天,河流在晨曦中高高流淌。
注释:
字词注释:
- 初映:初次映现,指月亮刚刚升起。
- 钩:指月亮的形状,像钩子。
- 镜:指明亮的景象,暗喻月亮的光辉。
- 远澄:远方的水面清澈。
- 高倚:高高地靠着,形容河流的姿态。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月”与“水”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清幽和宁静,代表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处厚,唐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雅致,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处厚游历山水之时,目睹晨光中的月色与河流,因而发出感慨,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盛山十二诗·隐月岫》以清晨的月亮为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受。开头的“初映钩如线”,形象地描绘了新月的形态,既生动又富有诗意,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诗中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悬挂,充满了灵动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夜的温柔与宁静。而“终衔镜似钩”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象,镜子般的明亮不仅反射出月光,也映射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接下来的“远澄秋水色”描绘了远方秋水的清澈,使人感受到一种开阔的视觉体验,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最后一句“高倚晓河流”则将诗意推向高潮,描绘了河流在晨曦中高高流淌的壮美景象,传达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清晰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静谧与诗人的豁达,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映钩如线:月亮刚升起,形状像细细的钩子,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终衔镜似钩:月亮在天空中像镜子一样明亮,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远澄秋水色:远处的秋水清澈,颜色如同蓝天,象征着秋天的清新。
- 高倚晓河流:晨光中,河流高高流淌,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钩子和镜子,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如“初映”“终衔”,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与水的结合,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考,寄托诗人的情感。
- 河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活力。
- 秋水:象征清澈与宁静,体现了季节的变迁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初映钩如线”中的“钩”指的是什么?
- A. 钩子
- B. 月亮
- C. 鱼钩
- D. 线
-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
- A. 黄昏
- B. 晚上
- C. 清晨
- D. 正午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着重于山林的幽静。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诗人对月亮的孤独感与人生的思考,与韦处厚的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