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逍遥楼》

时间: 2024-09-19 21:25:45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楼上望乡关,
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白话文翻译:

在逍遥楼上远望故乡,
清澈的绿水与云雾交织在一起。
北去衡阳有两千里,无法借雁的翅膀寄回书信。

注释:

  • 逍遥楼:指的是一座名为“逍遥”的楼阁,象征着自由与闲适。
  • 乡关:故乡的地方。
  • 泓澄:泓,形容水深而清澈;澄,清澈透明。
  • 系书还:系,系住、寄送;书,书信;还,返回。

典故解析:

  • 雁足:指的是大雁,古人常借雁传书,象征着远方的思念和寄情。
  • 衡阳:指湖南的衡阳,是诗人思念的故乡,距离遥远,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648年-713年),字子京,唐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而受到重视。他的诗作多以山水、游历与思乡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期间,登上逍遥楼,目睹自然景色之美,心中却涌起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游子在外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登逍遥楼》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开篇即以“逍遥楼上望乡关”点明了诗人的立场,站在高楼之上,远望故乡,心中涌动着浓浓的乡情。接着,“绿水泓澄云雾间”描绘了眼前的自然风光,水的清澈与云雾的缭绕,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让人沉浸于逍遥与宁静之中。然而,这种美丽却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孤寂。“北去衡阳二千里”的描写则将思乡的距离生动展现,遥远的距离让思念愈发显得沉重。最后一句“无因雁足系书还”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无奈地感叹,连借雁传书的机会都没有,思乡之情愈发显得深沉与无助。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逍遥楼上望乡关:在逍遥楼上俯瞩故乡,表达了诗人身处高处的自由与对故乡的思念。
  2. 绿水泓澄云雾间: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丽,水清澈见底,云雾缥缈,形成和谐而恬静的氛围。
  3. 北去衡阳二千里:强调距离,表达了对故乡的遥远和渴望。
  4. 无因雁足系书还:无奈地叹息,连借雁传书的机会都没有,思乡的情感无处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望乡关”和“系书还”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大雁比作信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情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思乡的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游子在外的孤独感,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故乡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逍遥:象征自由与闲适,反映诗人的精神状态。
  • 绿水:象征纯洁与生机,表现自然之美。
  • 云雾:象征神秘与遥远,体现思乡的难以触及。
  • 雁足:象征传情与寄托,反映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逍遥楼”象征什么?

    • A. 自由与闲适
    • B. 忧伤与孤独
    • C. 繁华与热闹
  2. “北去衡阳二千里”中的“二千里”意指什么?

    • A. 诗人对故乡的距离
    • B. 诗人的游历路线
    • C. 诗人打算去的地方
  3. 诗中提到的“雁足”是用来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思乡与寄情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兄弟情感,而宋之问的《登逍遥楼》则更注重自然与孤独的结合,展现出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