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时间: 2025-01-07 06:2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隐寺 作者: 宋之问 〔唐代〕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白话文翻译:
在鹫岭上,山峦郁郁葱葱,龙宫似乎被宁静所封锁。
从楼上可以观赏到海上的日出,门前则对着浙江的潮水。
桂花在月光下凋落,芬芳的香气飘散在云外。
我攀着藤萝登上远处的塔,砍伐的树木去取泉水显得遥远。
霜降后花朵更加繁盛,冰雪轻薄时叶子未曾凋零。
年长的我依旧心怀异想,试图寻找对抗烦嚣的方式。
等到走上通往天台的路,看见余下的石桥。
注释:
- 鹫岭:指的是灵隐寺所在的山岭,景色秀丽。
- 龙宫:比喻深邃的山谷或幽静的地方,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 楼观:指高楼,可以眺望远方的景色。
- 浙江潮:指浙江省的潮水,描绘了自然的景象。
- 桂子:指桂花,象征着秋天的美丽。
- 扪萝:意为攀爬藤萝,表示登高望远。
- 夙龄:指年岁已高,表明作者的成熟与沉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后期诗风转向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以细腻的笔触及丰富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灵隐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灵隐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诗人在此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灵隐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灵隐寺及其周围壮丽景色的赞美。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鹫岭的秀美,龙宫的静谧,以及楼观的壮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展现出一种生命力与希望,虽经历寒霜,依然绽放生机。最后的“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不仅描绘了前往天台的路途,更暗示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整首诗融自然与哲思于一体,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鹫岭郁岧峣:鹫岭的山峦郁郁葱葱,突出自然的美。
- 龙宫锁寂寥:龙宫象征幽静,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楼观沧海日:从高楼上观赏到广阔的海面与日出,描绘壮丽的景色。
- 门对浙江潮:门前正对着潮水,连接自然与人文。
- 桂子月中落:在月光下桂花凋落,增添了诗的意境。
- 天香云外飘:桂花的香气飘散在空中,表现出一种淡雅。
- 扪萝登塔远:攀爬藤萝,登高望远,象征追求。
- 刳木取泉遥:取水的过程显得遥远,暗示追求的艰难。
- 霜薄花更发:霜降后花朵依然盛开,象征坚韧。
- 冰轻叶未凋:冰雪轻薄,叶子仍在,寓意生命的希望。
- 夙龄尚遐异:年长的我仍有异想,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 搜对涤烦嚣:寻找消除烦恼的方法,体现内心的追求。
- 待入天台路:期待走上前往天台的路,象征对未来的向往。
- 看余度石桥:看到剩余的石桥,暗示人生的旅途与回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宫锁寂寥”,比喻幽静的环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桂子”、“霜薄”,运用自然意象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描绘灵隐寺的自然景观,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鹫岭:象征着高远与超脱。
- 龙宫:代表幽静、神秘的内心世界。
- 桂子:象征着美好与芳香。
- 霜薄: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 天台:代表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龙宫锁寂寥”是指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幽静的环境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
“桂子月中落”描绘了什么意象? A. 秋天的凋零
B. 生命的繁盛
C. 花的芬芳
答案:C -
“待入天台路”暗示了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坚持的信念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A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
相关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该诗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