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贻世
作者: 曹松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
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闲。
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
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
白话文翻译:
富人并非出于义理而得财,质朴的风气又怎会轻易回归?
世间的红尘不会等到黎明,白发苍苍的谁又能闲适自得?
只需在四海水域中浅浅游荡,平视各国的山峦。
只要年岁如同劫难般流逝,所有人最终都无间隔。
注释:
- 富者非义取:富人获取财富并非出于正义的原因。
- 朴风争肯还:质朴的风气难以复归。
- 红尘:世俗繁华的生活。
- 白首:年老之人,指年迈者。
- 浅度四溟水:比喻行走于四海之间,生活在平淡之中。
- 平看诸国山:用以表达对各国的态度,淡然处之。
- 只消年作劫:时间如同劫难般流逝。
- 俱到总无间:最终所有人都难以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意蕴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贻世》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与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面对财富与正义的矛盾,表达了对人性、世俗、时间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贻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曹松通过细腻的描绘,反映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富者非义取”点明了财富的获取常常与道德相悖,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质朴的风气逐渐消退,真正的义理被忽视。接下来,诗人对“红尘”的描绘,表达了世俗生活的急促与无情,仿佛时间不待人,年纪渐长,人生的闲适变得愈发珍贵却又难以获得。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表达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既不被世俗繁华所左右,也不迷失于名利之中。这是一种淡泊明志的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追求。最后一句“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结合在一起,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反思人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富者非义取:揭示财富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 朴风争肯还:表达对失去的质朴风气的惋惜。
- 红尘不待晓:强调世俗生活的急促与无情。
- 白首有谁闲:质疑年长者的悠闲是否真实。
- 浅度四溟水:象征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 平看诸国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国的事物。
- 只消年作劫:时间如同劫难般不可逆转。
- 俱到总无间:最终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年作劫”,将时间比作劫难,增强了诗的哲理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财富、道德与时间的关系,表达了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超然的态度,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领悟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者:象征世俗名利与贪婪。
- 朴风:代表理想的生活方式与道德标准。
- 红尘:象征繁华与痛苦的人生。
- 白首:象征时间与衰老。
- 四溟水:代表广阔的生活空间与心境的宽广。
- 诸国山:象征不同的生活选择与人生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富者非义取”是为了强调什么? A. 财富的合法性
B. 财富与道德的矛盾
C. 贫穷的美德 -
“浅度四溟水”意指? A. 深入世俗生活
B. 轻松自在地生活
C. 无所事事 -
诗中提到“白首有谁闲”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年长者的悠闲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曹松的《贻世》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展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但曹松更加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曹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