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在龙川县)》

时间: 2025-01-17 10:47:20

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

未必展来空似翅,

不妨开去也成莲。

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

直是画工须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霍山(在龙川县) 作者: 曹松 〔唐代〕

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
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
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
直是画工须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

白话文翻译:

这座霍山高达七千七百七十丈,藤萝如同进入天空般蔓延。
这山并不一定像翅膀一样展翅高飞,但如果愿意,也可以开出莲花。
月光将银河分开,映照在岩石上,和尚与龙蛇共处于一个洞穴中安眠。
这正是画家需要的工笔,但又没有名画可以流传。

注释:

  • :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约合现在的三米。
  • 藤萝: 一种蔓藤植物,常用以比喻山中茂密的植物。
  • 河汉: 指银河,古人称银河为“河汉”。
  • 共窟眠: 和和尚、龙蛇一起在洞穴中睡觉,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阁笔: 画家的笔,指绘画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霍山》这首诗作于曹松游历龙川县时,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山川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诗歌鉴赏:

《霍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霍山的壮丽与神秘。诗的开头用“七千七百七十丈”描绘出霍山的高度,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藤萝蔓延至天际,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神奇。接着,诗人用“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表达了对自然的理解,强调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在后两句中,诗人描绘了月光洒落在岩石上,和尚与龙蛇共处一室,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直是画工须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则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虽然没有名画流传,但自然本身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予了读者一种超脱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开头以数字强调霍山的高耸,藤萝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繁茂。
  2. “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用比喻表达自然的多样性,展翅与莲花各具美感。
  3. “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描绘月光与自然生灵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4. “直是画工须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反思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 “未必展来空似翅”比喻山的高耸与自由。
  • 拟人: “僧与龙蛇共窟眠”赋予生物以人的行为,展现和谐。
  • 对仗: 诗的整体结构较为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霍山的壮丽景色,探讨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传达了一种隐逸的哲学思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霍山: 象征着壮丽的自然与高远的理想。
  • 藤萝: 代表生命的繁茂与自然的生机。
  • 月光: 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和尚: 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霍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丈丈藤萝势入天”中的“丈”指的是什么?

    • A) 年龄
    • B) 长度单位
    • C) 位置
  3. 诗中提到的“河汉”指的是什么?

    • A) 长江
    • B) 黄河
    • C) 银河

答案:

  1. B) 唐代
  2. B) 长度单位
  3. C) 银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霍山》与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鹿柴》更强调隐逸的情感与宁静的氛围,而《霍山》则在壮丽中蕴含哲思,展现出更为宏大的自然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