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亭寥落接人稀,
泥补柴门叶补衣。
不起竹床头似雪,
已无心去问襌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山间景象。山亭显得寥落,来访的人稀少,泥土修补的柴门和树叶缝补的衣服,显示出生活的简朴。竹床上积了一层白雪,诗人已无心去问那古老的织布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世俗事务的无所谓。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亭:山中的小亭子,通常用于休息或观景。
- 寥落:稀少、零落。
- 泥补:用泥巴修补。
- 柴门:用柴木制成的门。
- 补衣:缝补衣服。
- 不起:不再使用。
- 竹床:用竹子制成的床。
- 襌机:织布机,此处指代织布的工作。
典故解析:
- 襌机:指古代织布的机器,象征着劳动与生活的繁忙。诗中提到的“襌机”暗喻了诗人对过去繁忙生活的淡漠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以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闻名,同时也因其波折的生平经历而饱受关注。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风光,具有较强的个性风格。
创作背景: 在明代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很多文人寄情山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慰藉。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生活困顿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亭、柴门、竹床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宁静。开篇的“山亭寥落接人稀”便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山间的小亭子人迹罕至,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接着,诗人用“泥补柴门叶补衣”两句,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柴门的修补和衣服的缝补,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
“不起竹床头似雪”一句,富有诗意,竹床上积了雪,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最后一句“已无心去问襌机”,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无所谓,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又有对世俗繁忙的厌倦。
全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淡然、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亭寥落接人稀:山中亭子显得寥落,来访的人很少,反映出孤独的环境。
- 泥补柴门叶补衣:用泥巴修补的柴门和用树叶缝补的衣服,象征着生活的简朴与艰辛。
- 不起竹床头似雪:竹床上积了一层雪,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
- 已无心去问襌机:已无心去问织布机,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繁忙生活的厌倦与淡漠。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床上的雪比喻了静谧与孤独的生活。
- 对仗:诗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繁华生活的逃避,展示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简单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亭:象征着宁静与孤独的环境。
- 柴门:代表着生活的简朴与艰辛。
- 竹床: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的怀念。
- 襌机:象征着繁忙的世俗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亭寥落接人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兴奋
- D. 快乐
-
“泥补柴门叶补衣”中的“泥补”指的是什么?
- A. 用石头修补
- B. 用泥巴修补
- C. 用木头修补
- D. 用金属修补
-
作者唐寅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登高》 by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唐寅的《题画廿四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的向往,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唐寅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淡漠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唐寅诗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