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曲》

时间: 2024-12-29 18:18:18

青溪女儿爱罗裙,提筐陌上踏春云。

蚕饥日暮思归去,不敢回头看使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溪女儿爱罗裙,
提筐陌上踏春云。
蚕饥日暮思归去,不敢回头看使君。

白话文翻译

青溪边的姑娘喜欢穿着轻盈的罗裙,
她提着筐子在小路上踏着春天的云彩。
傍晚时分,蚕儿饥饿,她思念着归家,不敢回头去看那位公子。

注释

  • 青溪:指青翠的溪水,描绘自然美景。
  • 女儿:指年轻的姑娘。
  • 罗裙:轻盈的裙子,象征青春与美丽。
  • 提筐:提着筐子,表示采桑的动作。
  • :小路。
  • 踏春云:踏着春天的云彩,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轻快。
  • 蚕饥:蚕儿饿了,暗示思乡之情。
  • 使君:指代某位公子或权贵,表现出对其的敬畏和不敢亲近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蚕饥”这一意象,暗示了对家庭和温暖的眷恋。古代养蚕是重要的农业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天孙,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其作品通常充满了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创作背景

《采桑曲》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繁荣。诗中女儿在春天的田野中采桑,反映了当时农妇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采桑曲》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青溪边的春天景象,诗中女儿的形象既清新又充满朝气。细腻的罗裙在春风中轻盈摇曳,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美。提筐的动作不仅是对春天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蚕饥日暮”的意象,带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反映了女儿对归家的渴望。这里的“使君”指的是一位公子,暗示了她与社会地位差异所带来的无奈与压抑。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春天气氛中,夹杂了一丝思乡与无奈,丰富了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溪女儿爱罗裙:描绘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她在青溪边,穿着轻盈的罗裙,展现出青春的活力。
  2. 提筐陌上踏春云:姑娘提着筐,走在小路上,仿佛踏着春天的云彩,表现出轻快的心情。
  3. 蚕饥日暮思归去:傍晚时分,蚕儿饿了,姑娘心中思念着家乡,反映了对于归属的渴望。
  4. 不敢回头看使君:虽然心中有留恋,但不敢回头去看那位公子,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踏春云”比作轻快的步伐,增添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将蚕的饥饿与姑娘的思乡情感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姑娘的春日采桑活动,反映了年轻人的活力与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家的思念和对社会地位差距的无奈,构建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溪:象征自然与青春。
  • 罗裙:代表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 春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象征家庭与归属感。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同时又隐含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溪女儿”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2. “蚕饥日暮”中的“蚕”象征着什么?

    • A. 爱情
    • B. 家庭
    • C. 财富
    • D. 事业
  3.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 A. 一个普通人
    • B. 诗人的朋友
    • C. 权贵或公子
    • D. 诗人的父亲

答案

  1. C. 春天
  2. B. 家庭
  3. C. 权贵或公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沈天孙的《采桑曲》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更注重田园生活的细腻,而后者则强调壮丽的山水之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