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礼观音大士二首和湘灵
作者: 沈天孙 〔明代〕
原文展示:
天冠璎珞现重重,
风送潮声入梵钟。
但愿人心如水月,
何愁不得睹金容。
白话文翻译:
天上的冠冕和璎珞层层叠叠的显现,
微风送来潮水的声音,融入了梵钟的鸣响。
只希望人心能如同清澈的水与明月,
那样就不用担心无法见到观音的金色容颜。
注释:
- 天冠: 天上的冠冕,象征着神圣与尊贵。
- 璎珞: 一种珠宝装饰,形容华丽。
- 潮声: 潮水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梵钟: 佛教寺庙中的钟,常用于诵经和祈福。
- 水月: 比喻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的明月,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明亮。
- 金容: 指观音菩萨的金色容颜,象征慈悲与智慧。
典故解析:
- 观音大士: 指观世音菩萨,佛教中慈悲的象征,广泛受到信仰与崇拜。
- 水月: 此意象常见于文学中,象征清净、真实、无瑕的心灵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天孙,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佛教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其作品多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沈天孙对信仰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之际,反映了他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向往,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心灵清净的渴望,呼唤人们对内心的省视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观音大士的崇敬与对人心的思考。首句“天冠璎珞现重重”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庄严形象,令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气息。接着,诗人以“风送潮声入梵钟”一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寺庙之中。此处的潮声与梵钟相互交融,象征着自然与宗教的和谐。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人心的期望,希望人们的内心能够如同月下的清水那样清澈透明,这样就不会愁苦于无法见到观音的金容。这里不仅是对观音的向往,更是对人心向善的呼唤,表现出对人性光辉的期待与信仰。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观音大士的礼赞,更深入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认知,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与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冠璎珞现重重: 描绘观音的庄重与华美,展现其神圣的形象。
- 风送潮声入梵钟: 通过自然的声音,传达一种宁静的氛围,强化宗教的神秘感。
- 但愿人心如水月: 表达对人心清净的期望,强调内心的纯洁。
- 何愁不得睹金容: 如果人心清澈,就不必担忧是否能见到观音的容颜,强调心灵的状态与缘分。
修辞手法:
- 比喻: “水月”比喻心灵的清净。
- 对仗: “天冠璎珞”和“风送潮声”形成了和谐的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潮声和梵钟的结合,使自然与宗教交融,产生了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倡导心灵的清净与对善良本性的追求,通过对观音的敬仰,表达了人们对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冠: 代表权威与尊崇。
- 璎珞: 象征美丽与华贵。
- 潮声: 传递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梵钟: 表示宗教的庄重与神圣。
- 水月: 象征清净的心灵与纯洁的愿望。
- 金容: 代表观音的慈悲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冠璎珞”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神圣
- C. 贫穷
-
“风送潮声入梵钟”中,潮声与梵钟的结合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与宗教的和谐
- B. 生活的喧嚣
- C. 心灵的迷茫
-
诗中提到的“水月”象征着什么?
- A. 恶劣的环境
- B. 清净的内心
-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观音菩萨坐莲》:另一首描绘观音的诗作,表达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自然与心灵的探索。
诗词对比:
- 比较沈天孙的《礼观音大士二首》和李白的《庐山谣》,前者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观音的敬仰,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哲思。两者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人心与自然的关系,但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文学研究》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