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起亭》

时间: 2024-12-29 20:01:30

乞得雨初霁,登临一解颜。

自携斑竹枝,来对白云山。

月色朦胧里,溪声远近间。

相留且盘礴,莫惜夜深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得雨初霁,登临一解颜。
自携斑竹枝,来对白云山。
月色朦胧里,溪声远近间。
相留且盘礴,莫惜夜深还。

白话文翻译:

刚刚求得一场雨过天晴,我登上高处,心情顿时开朗。
我自己带着斑竹枝,来到这里与白云山相对。
在朦胧的月色中,溪水的声响在远近之间回荡。
相聚时光且让它悠长,不要在意夜已经很深。

注释:

  • 乞得:请求得到。
  • 雨初霁:雨刚刚停下,天气开始转晴。
  • 登临:登上高处,指的是登山或登楼。
  • 解颜:脸色舒展,心情愉悦。
  • 斑竹枝:斑竹,竹子的一种,具有装饰性。
  • 对白云山:与白云山对视,表示亲近自然。
  • 盘礴:形容气势雄伟,滔滔不绝。
  • 莫惜:不要吝惜,指在此时此刻享受。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白云山”一词常常在古代诗词中代表自然幽静之地,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愿是宋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后初晴的夜晚,作者登高望远,感受自然的美好,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斗起亭》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开头“乞得雨初霁”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雨后晴天的期待,带着一种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接着“登临一解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天气的变化而心情愉悦的状态。

诗中“自携斑竹枝,来对白云山”,不仅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画面,还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下来“月色朦胧里,溪声远近间”,通过细腻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月色温柔、溪水潺潺的美妙场景中,展现了诗人对这种淳朴自然的向往。

最后两句“相留且盘礴,莫惜夜深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依恋,尽管夜色已深,但他仍然希望与朋友共度这美好的时刻。这种情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温馨,体现了人们对友谊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乞得雨初霁:表达诗人对雨后晴天的渴望,说明了自然的变化给他带来的愉悦心情。
  2. 登临一解颜:通过登高而感到心情舒畅,强调了自然对人心情的影响。
  3. 自携斑竹枝:描绘诗人携带竹枝的情景,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4. 来对白云山:表明诗人主动向自然靠近,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5. 月色朦胧里:描写夜晚的朦胧气氛,营造出诗的意境。
  6. 溪声远近间:描写自然声音的美妙,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7. 相留且盘礴:表达与友人相聚的愉快时光,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8. 莫惜夜深还: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不在乎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斑竹枝: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活力,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白云山:代表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月色与溪声:象征宁静与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生活的感慨
    d) 以上都是

  2. “乞得雨初霁”中“乞得”指的是什么?
    a) 请求得到
    b) 渴望
    c) 自然现象
    d) 以上都不是

  3. 诗中提到的“斑竹枝”象征什么?
    a) 友情
    b) 自然生命的活力
    c) 时间的流逝
    d) 雨后的清新

答案:

  1. d) 以上都是
  2. a) 请求得到
  3. b) 自然生命的活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陈愿的《斗起亭》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