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山已见太湖全,米囤虫头出没边。长想清秋明月夜,携筇直上万峰巅。
白话文翻译:
在半山之处已能看到整个太湖,米囤旁虫头时隐时现。我常常想起清秋的明月夜,提着竹杖直上万峰的巅峰。
注释:
- 半山:山的一半,指山的中部。
- 太湖全:指太湖的全貌,展现开阔的景象。
- 米囤:米囤是用来储存大米的容器,这里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
- 虫头:虫的头,指在米囤附近出没的小虫。
- 长想:经常思念。
- 清秋:秋季的清澈明朗。
- 明月夜:明亮的月光照耀的夜晚。
- 携筇:携带竹杖,表明行走的姿态。
- 万峰巅:万座山峰的最高点。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明月夜”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意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彦泓,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王彦泓游历至太湖附近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切感受和对清秋明月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太湖的美景和清秋夜晚的向往之情。首句“半山已见太湖全”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的自然场景,山与湖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壮阔的美。接下来的“米囤虫头出没边”,不仅增加了诗的生动感,也让景色更具生活气息,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诗人用“长想清秋明月夜”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清秋的夜晚,月明如水,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一句“携筇直上万峰巅”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提着竹杖,直指山顶,象征着一种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山已见太湖全:描绘了一个宽广的视野,诗人站在半山上,可以看到太湖的全貌,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米囤虫头出没边:通过小虫的描写,使景象更为生动,带有生活气息,表现了自然的细腻。
- 长想清秋明月夜:表达对静谧的秋夜和明亮月光的向往,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携筇直上万峰巅:象征着对高远理想的追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比如“长想”与“携筇”形成了意境的呼应。
- 意象:太湖、虫头、清秋、明月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
- 比喻:未直接使用,但自然景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喻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对宁静美好时光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象征着广阔与包容,代表自然的壮丽。
- 虫头:细微的生命,体现自然的生动与细腻。
-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万峰巅: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高峰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哪个湖?
- A. 西湖
- B. 太湖
- C. 淀山湖
- D. 洞庭湖
-
“携筇直上万峰巅”中的“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竹杖
- C. 一种鱼
- D. 一种米
-
诗人对清秋的明月夜有怎样的感情?
- A. 怀念
- B. 厌恶
- C. 无所谓
- D. 恐惧
答案:
- B. 太湖
- B. 一种竹杖
- A.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维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王彦泓则通过虫头等细节增添了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活泼的生命力。两者共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视角。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王彦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