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戏书》

时间: 2025-01-01 17:32:51

出郭西湖近,贪看立又行。

园林青气动,日夕白云生。

映竹犬初吠,缘溪鹤自鸣。

殷勤下天竺,泉石惬幽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郭西湖近,贪看立又行。
园林青气动,日夕白云生。
映竹犬初吠,缘溪鹤自鸣。
殷勤下天竺,泉石惬幽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城郭出发,来到西湖附近,留恋于眼前的美景,时而驻足,时而行走。园林中青翠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白云在日落时分缓缓升起。映照着竹子的犬吠声初起,沿着溪流,白鹤在鸣叫。诗人满怀热情地走下天竺山,泉水与石头的景致正好符合他幽静的情怀。


注释:

  • :城郭,指城市的边界。
  • 贪看:留恋观看,形容对美景的欣赏之情。
  • 青气:形容园林中的生机与清新。
  • 日夕:日落时分,夕阳西下。
  • 映竹:竹子在光影下的映衬。
  • 犬初吠:刚刚开始吠叫的犬只,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气息。
  • 鹤自鸣:白鹤在溪边自由鸣叫,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殷勤:热情、殷切的态度。
  • 天竺:指天竺山,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具有幽静的特点。
  • 泉石:泉水与石头,象征自然的纯粹与恬静。
  • 幽情:指内心的幽静情感。

典故解析:

“天竺”在古代常常被用来指代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常见于佛教相关的文献中。这里的“天竺”可能暗示了一种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安宁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绍嵩,宋代高僧,以诗名闻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自然、陶冶情操的风潮。诗人以自身游历为背景,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结合,反映了当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天竺戏书》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深切体悟。诗的开头描绘出诗人走出城郭,来到西湖边,表达了他对美丽自然的贪恋。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园林青气动,日夕白云生”来呈现自然景色的生机与变幻,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映竹犬初吠,缘溪鹤自鸣”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犬吠与鹤鸣的音响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生态场景。在最后一句,诗人以“殷勤下天竺,泉石惬幽情”结束全诗,展现了他渴望深入自然、体验宁静的心理。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郭西湖近:表示诗人走出城门,来到西湖边,开篇即设定了地理位置。
  2. 贪看立又行:诗人对美景的留恋,时而停下观赏,时而继续前行。
  3. 园林青气动:描绘园林生机勃勃的景象,青气象征着自然的生气。
  4. 日夕白云生:日落时分,白云飘动,呈现出自然的美丽画卷。
  5. 映竹犬初吠:竹林中的犬吠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6. 缘溪鹤自鸣:白鹤在溪边自由鸣叫,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7. 殷勤下天竺:诗人热情洋溢地走下天竺山,渴望更深入地接触自然。
  8. 泉石惬幽情:泉水与石头的景致,恰好契合诗人内心的幽静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鸣。
  • 拟人:犬吠和鹤鸣赋予了动物以人性化的情感,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诗歌韵律感增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深切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生活。
  • 园林: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象征坚韧与高洁。
  • :生活的陪伴与宁静的象征。
  • :长寿与自由的象征。
  • 泉石:自然的纯粹与宁静,象征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竺”指的是什么地方? A. 一个城市
    B. 一个山脉
    C. 远方神秘的地方
    D. 一条河流

  2.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与宁静
    C. 爱情
    D. 生活的烦恼

  3. 诗人在西湖附近的活动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快乐与宁静
    C. 忧伤
    D. 恐惧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同时带有对人生的哲思,而释绍嵩的《天竺戏书》则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风格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