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卷地风沙寒重。萧索绥边青冢。恍若听琵琶。和胡笳。休道画工鬼蜮。倾国翻成报国。抔土护娉婷。草青青。
白话文翻译:
风沙卷起,寒气逼人,边疆的青色坟冢显得萧瑟。仿佛能听到琵琶的声音,与胡笳的曲调相和。别再说那些画工的鬼蜮,倾国之美女最终却换来报国之举。只愿这片土地能护住她的娇姿,草木依旧青葱。
注释:
字词注释:
- 卷地:形容风沙猛烈,卷起地面的沙土。
- 寒重:寒冷沉重,形容气候的严酷。
- 萧索:凄凉、冷落的样子。
- 青冢:指的是青色的坟冢,暗指墓地。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常用于表达悲伤情感。
- 胡笳:一种古代的乐器,通常与边疆的情感联系。
- 画工鬼蜮:比喻绘画技艺的高超,或用来指代某种虚幻的美。
- 倾国翻成报国:倾国美女为了国家而牺牲。
- 抔土:一把土,指土葬。
-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优美。
典故解析:
- 王昭君:西汉时期的王昭君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为了维护国家和亲,远嫁匈奴,成为了悲剧人物。诗中通过她的故事,表达对她命运的惋惜和对国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描绘而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蕴含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昭君怨 吊归绥昭君墓》创作于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入思考之际,诗人在国事与情感之间寻求平衡,关注历史人物的遭遇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王昭君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开篇的“卷地风沙寒重”,生动描绘了北方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寒冷气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恍若听琵琶,和胡笳”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思念和悲痛。琵琶与胡笳的结合,不仅展示了音乐的美妙,也象征着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倾国翻成报国”一句,揭示了昭君为国牺牲的悲壮命运,令读者对她的选择产生深刻的思考。最后的“抔土护娉婷,草青青”,则表达了对昭君灵魂安息的期盼,以及对她美丽形象的永恒怀念。这一切使得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地风沙寒重:描绘环境的恶劣,暗示昭君命运的艰难。
- 萧索绥边青冢:表达对边疆重地的忧伤,昭君墓的沉寂。
- 恍若听琵琶,和胡笳:音乐的响起引发对昭君的追忆。
- 休道画工鬼蜮:反思美丽与虚幻之间的界限。
- 倾国翻成报国:昭君的牺牲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
- 抔土护娉婷:希望能保护她的美丽与尊严。
- 草青青:自然的生机与昭君的永恒记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琵琶与胡笳比作情感的寄托,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句式对称,显示出诗歌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探讨,表达了对个人牺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深思,唤起读者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沙:象征环境的恶劣与命运的无常。
- 琵琶与胡笳:代表文化的交融与历史感情的寄托。
- 青冢:象征逝去的美丽与历史的沉淀。
- 草青青:象征生机与希望,暗示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冢”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墓?
- A. 王昭君
- B. 貂蝉
- C. 西施
-
诗歌中使用了哪种乐器来表达对昭君的思念?
- A. 古筝
- B. 琵琶
- C. 二胡
-
诗中“倾国翻成报国”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为了美丽而牺牲
- B. 为了国家而奉献
- C. 为了爱情而牺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了女性命运与国家的关系。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送别》与陈逸云的《昭君怨》,两者都涉及到对逝去美丽的追忆,但王维更倾向于表达友人间的离别情感,而陈逸云则聚焦于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王昭君与历史》——探讨王昭君的历史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