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侍郎》
时间: 2025-01-19 17:46:3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赠崔侍郎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洛阳因剧孟,访宿话胸襟。
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君乃輶轩佐,予叨翰墨林。
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
扶摇应借便,桃李愿成阴。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以黄河的三尺鲤鱼为引,说明它本在孟津生活,虽然点缀着龙的图案,却终究无法变成龙,最后只能伴随普通的鱼。老朋友从东海而来,我们见面时互相吹嘘。若在风浪中相遇,更想要直上昆仑山。手握长剑,举杯畅饮,这是男儿的胸怀。因剧孟而造访洛阳,聊聊心中的豪情壮志。只仰望高山的秀丽,却不知江海的深邃。长安再携手,重聚时价值千金。你是朝廷的辅佐,我却在文墨中徘徊。高风能摧毁秀木,空中的鸟儿也会受惊。没有兴致回舟,只因受命前来相寻。若能扶摇直上,愿桃李成阴。张仪的口才令人发笑,庄舄的吟唱则令人愁苦。谁怜明月之夜,听着秋天的砧声,肠断心伤!
注释:
- 孟津: 指的是黄河的一个渡口,象征着人生的起点。
- 点额不成龙: 意为虽有龙的标志却不能成为龙,暗指有才能但未能展现。
- 风涛倘相见: 若在风浪中相遇,希望能高飞。
- 扶摇: 借指扶摇直上的理想。
- 张仪、庄舄: 古代著名的辩士,分别代表了雄辩与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奔放的诗风闻名于世。他的诗作涉及广泛,尤其擅长抒情和描绘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崔侍郎是李白的旧友,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诗歌鉴赏:
《赠崔侍郎》是李白以豪放的笔调,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中以“黄河三尺鲤”开篇,通过鲤鱼与龙的比喻,表达了对自己才能未能展现的遗憾。接着,李白引入与老友的相聚,暗示即使身处风浪中,也希望能高飞,体现出他对理想的向往。
在后面的描写中,李白对高山和江海的对比,既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深邃的感悟。进一步的,诗中提到的“长安复携手”,则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重聚的期待。整首诗在豪情与愁苦之间切换,尤其是最后几句,既有对月夜的惆怅,也有对秋砧声的感伤,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河三尺鲤: 引入自然意象,暗示人生的起点。
- 点额不成龙: 体现对自身才能的自省与遗憾。
- 故人东海客: 友谊的重聚,表明对旧友的思念。
- 长剑一杯酒: 表达男儿的豪情与胸怀。
- 但仰山岳秀: 反映出对高峰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鲤鱼与龙的比喻表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豪情与愁苦交融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 象征生命的起源与历史的厚重。
- 鲤鱼: 代表平凡与未能成就的理想。
- 长剑: 象征着男性的豪情与志向。
- 月夜、秋砧: 代表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在诗中用什么动物来比喻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 A. 龙
- B. 鲤鱼
- C. 鳄鱼
-
诗中提到的“长剑一杯酒”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友情
- B. 豪情
- C. 忧愁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是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愁苦
- C.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赠崔侍郎》: 两首诗均展现了李白对友谊与理想的追求,但《月下独酌》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和对酒的依恋,而《赠崔侍郎》则更强调友谊的珍贵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李白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