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时间: 2025-01-14 06:37:58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

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
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临,蛮蕉的风吹得半裂,池塘一片狼藉,雨水打在稀疏的荷叶上,折断了许多。绕过石阶,芳草在这一刻静止,愁肠如同丁香的结一样缠绕。回首西南望去,看到晚月,孤雁在空中飞来,远处传来哀怨的管乐声。往昔的欢乐历历在目,却无处诉说,关山重重,何时才能结束这离别?

注释:

  • 蛮蕉:南方的一种蕉树,通常在热带地区生长。
  • 狼籍:形容杂乱的样子,通常用于描述环境的纷乱。
  • 疏荷:稀疏的荷花,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丁香结:丁香花结的一种形态,引申为心中的愁苦和烦恼。
  • 塞管声:指边塞的乐器声,常常带有哀伤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延巳(903-960),字季云,号青莲,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以词名世,尤其擅长描写情感细腻的词作。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五代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诗人以身处离别之际的愁绪为主题,表现出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诗歌鉴赏:

《鹊踏枝》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冯延巳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生动地描绘了秋风中的蕉树与池塘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绕砌声芳草歇”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状态,似乎在静静思索离别的情感。

“愁肠学尽丁香结”一句,巧妙地将愁苦与丁香的结结合,形象地表现了心中缠绵的忧伤。后半部分,孤雁与塞管声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伤感。孤雁象征着孤独与思乡,而塞管声则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与情感流露,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个人情感的纠葛,深刻地反映了人对于时光流逝与离别的无奈与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入蛮蕉风半裂:秋天的到来使蛮蕉的风声如同撕裂一样,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波动。
  2. 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池塘的狼藉与雨打荷叶,传达出一种混乱与破碎的意象,暗示情感的困扰。
  3. 绕砌声芳草歇:周围的环境如芳草静止,表现出一种宁静但又让人感到心痛的氛围。
  4. 愁肠学尽丁香结:愁苦缠绕如丁香的结,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5. 回首西南看晚月:回望西南的晚月,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6. 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孤雁与哀伤的乐声结合,增添了离别的情感深度。
  7. 历历前欢无处说:对过去欢乐的回忆却无人可诉,表现出孤独感。
  8. 关山何日休离别:对未来离别的无奈与渴望结束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修辞手法:此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愁肠学尽丁香结”将愁苦赋予花的形态,生动形象。诗中也使用了对仗与排比,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蛮蕉:南方的植物,象征热带的生命力与凋零的美。
  • 池塘:象征内心的混乱与孤寂。
  • 晚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追忆。
  • 孤雁:象征孤独游子,表现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鹊踏枝》的作者是( )。 A. 李白
    B. 冯延巳
    C. 杜甫

  2. 诗中“愁肠学尽丁香结”中“丁香结”比喻的是( )。 A. 友情
    B. 愁苦
    C. 欢乐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友谊
    B. 离别与思念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冯延巳的《鹊踏枝》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思绪与情感,但冯延巳更侧重于离别的痛苦,而李清照则展现了对从前美好时光的缅怀。两位诗人在描写情感时的细腻程度与对自然的观察都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冯延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