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桩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3:28:45

鸣蚁古河东,川原势亦雄。

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

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

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蚁古河东,川原势亦雄。
城荒吊华纳,山远问葱蒙。
玉箸埋天禄,银钩剥画虫。
闾丘名姓在,乡衮仰清风。

白话文翻译:

鸣蚁在古老的河东,川原的形势也显得雄伟。
城池已荒废,吊唁华纳的昔日风光;
遥远的山峦,似乎在问候那葱郁的景象。
玉制的筷子埋葬了天赋的福气,
银钩剥去画虫的痕迹。
闾丘的名声与姓氏依旧在,
乡中的官员仰望着清风。

注释:

  • 鸣蚁:指古河东的喧闹场景,可能暗指当时的繁华。
  • 华纳:可能指华纳的美丽和繁盛,城池的荒废令人感慨。
  • 玉箸:象征富贵、佳肴,埋葬在此,暗示富贵已成过去。
  • 银钩:比喻精致的事物,剥去画虫则表达一种失落感。
  • 闾丘:可能指地方的名士,象征地位和声望。

典故解析:

  • 河东:古代地名,指的是山西省的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天禄:在古代传说中,天禄是吉祥的象征,埋在这里则暗示着福气的消逝。
  • 清风:古人常用清风来比喻高洁的品德和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用之,号南华,晚号清苑。杨慎为人聪慧,才华横溢,尤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婉约,兼具古朴与现代的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古河东的怀念与感慨。诗中描绘了曾经繁华的景象和现今的荒凉,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河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开篇提到的“鸣蚁”,生动地描绘出古代繁华的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当时热闹的场景中。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却是对比,城池的荒废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吊华纳”一词,展现了对过去繁华的惋惜与失落。

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玉箸埋天禄”的富贵象征,也有“银钩剥画虫”的失落之感,暗示着光阴流逝带来的无奈。最后的“乡衮仰清风”则寓意着对高洁品德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历史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读来令人深思,激起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蚁古河东:描绘昔日繁华,喧闹的场景。
  • 川原势亦雄:川原的壮丽景色,令人感叹。
  • 城荒吊华纳:城池荒凉,吊唁昔日的繁华。
  • 山远问葱蒙:远山似乎在询问那葱郁的景象。
  • 玉箸埋天禄:象征富贵的筷子埋藏,暗示昔日的荣华。
  • 银钩剥画虫:精致的事物已被剥离,隐喻失落。
  • 闾丘名姓在:地方名士的名字依旧存在。
  • 乡衮仰清风:乡中的人们仰望高洁的风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箸”与“银钩”比喻财富与失落。
  • 对仗:全诗的句式工整,体现了古诗的对仗工整之美。
  • 拟人:将山远与葱蒙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理想清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蚁:象征繁华与喧闹。
  • 玉箸:富贵与享乐的象征。
  • 清风:高洁品德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箸”主要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失落
    D. 冒险

  2. “鸣蚁古河东”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荒凉
    B. 繁华
    C. 宁静
    D. 破败

  3. 诗中提到的“清风”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失落
    C. 高洁品德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感慨。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也充满了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过石桩村访唐河东刺史王仁求碑》: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杨慎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追忆与人事的感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乡情与历史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收录多位明代诗人的作品,便于比较与学习。
  • 《古诗词鉴赏指南》: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