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篺》

时间: 2025-01-01 11:51:00

芳洲隐蘋末,葑埒寄芦中。

上下随春水,东西逐夜风。

浮家还泛宅,断梗复飘蓬。

感物伤羁思,生涯愧海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洲隐蘋末,葑埒寄芦中。
上下随春水,东西逐夜风。
浮家还泛宅,断梗复飘蓬。
感物伤羁思,生涯愧海翁。

白话文翻译:

芳草丛中藏着浮萍,田埂上寄居着芦苇。
随着春水上下波动,随夜风东西飘荡。
漂泊的家犹如泛舟,断掉的梗又随风飘散。
感物伤情令人伤感,生涯的漂泊让我愧对海翁。

注释:

  • 芳洲:指芳香的水边草地。
  • :隐藏,藏匿。
  • :水生植物,浮萍。
  • 葑埒:田埂,指杂草生长的地方。
  • :安放,寄居。
  • 上下随春水:形容随春水的波动上下浮动。
  • 东西逐夜风:形容随夜风的方向漂流。
  • 浮家:漂泊的家,形容生活不定。
  • 泛宅:泛舟居住,形容漂泊的生活状态。
  • 断梗:指断掉的水草。
  • 飘蓬:形容随风飘荡的状态。
  • 羁思:羁留的思绪,思念之情。
  • 海翁:指海上漂泊的老人,象征漂泊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孟容,号千巢,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典雅,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杨慎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以其《临江仙》系列词作著称。

创作背景:

《海篺》创作于杨慎晚年时期,正值他身处政治动荡、个人境遇艰难之时。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海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首联“芳洲隐蘋末,葑埒寄芦中”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水边小景,浮萍与芦苇的交织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易逝。接着“上下随春水,东西逐夜风”则展现了春水的流动与夜风的飘荡,这种动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漂泊不定,仿佛在暗示着他对生活的无奈。

“浮家还泛宅,断梗复飘蓬”进一步深化了漂泊主题,表现出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似乎诗人正如那随风漂流的浮萍,没有固定的居所,随波逐流。最后两句“感物伤羁思,生涯愧海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海上漂泊者的自愧不如,显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全诗在意象运用上极具美感,既有自然的宁静,又有心灵的哀伤,展现了杨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洲隐蘋末:描绘水边的芳草与浮萍,暗示诗人内心的隐秘与孤寂。
  2. 葑埒寄芦中:田埂上杂草与芦苇共生,象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3. 上下随春水:春水流动,诗人的心情也随着环境而波动。
  4. 东西逐夜风:夜风将他带向四方,暗示命运的无常。
  5. 浮家还泛宅:家如浮萍,生活漂泊不定,表现出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6. 断梗复飘蓬:漂流的状态让人心痛,隐喻人生的无奈。
  7. 感物伤羁思:自然景物引发思念,情感愈发沉重。
  8. 生涯愧海翁:对漂泊生涯的惭愧,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漂泊的生活比作浮萍,形象地表现出无定的状态。
  • 拟人:自然景物如春水、夜风被赋予行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联、东西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诗中隐含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人生流转的无奈,传达出一种幽怨而又清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变化,体现生活的无常。
  •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易逝。
  • :象征自由与漂流,寓意生命的飘荡不定。
  • :象征归属与安定,但在此却显得虚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芳洲”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山林
    • B. 水边草地
    • C. 城市广场
    • D. 沙漠
  2.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内心的

  3. 判断题:整首诗传达出对稳定生活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 (对/错)

答案:

  1. B
  2. 惆怅,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词对比:

  • 比较杨慎的《海篺》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后者则表现出人生的豪情与畅快,虽同为抒情,却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慎诗文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