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
作者: 杨慎 〔明代〕
蝉咽枝头露,鸠抟树杪风。
窗窗凉意足,叶叶雨声雄。
案对灯花喜,宵分簟色融。
不知何水部,吟断滴阶中。
白话文翻译
蝉声在枝头微弱地鸣叫,鸠鸟在树梢间飞舞,伴随着阵阵风声。
窗内的凉意已足够,叶子上雨水的声音显得雄浑。
案头对着灯光,花儿在灯下显得愈加美丽,夜晚的竹席上色彩渐渐融为一体。
我不知这是什么样的水声,只有听到雨滴在台阶上轻轻地吟唱。
注释
- 蝉咽: 蝉鸣声微弱,"咽"有低沉、微弱的意思。
- 鸠抟: 鸠为一种鸟,"抟"意为飞舞,形容鸟在空中自由飞翔。
- 窗窗: 窗户带来的凉意,"窗窗"强调窗的多,意为透过窗户感受到的凉意。
- 叶叶: 形容雨声从每一片叶子上滴落而成的声音,"雄"表示声音的浑厚。
- 案对: 桌案对面,形容与灯光相对的情景。
- 灯花: 照亮的灯光给花带来的喜悦。
- 宵分: 夜晚的时分,"簟"指竹席,"色融"形容夜色逐渐融化、和谐。
- 何水部: 指不知来自何处的水声,"吟断"形容雨滴声如同吟唱,"滴阶中"指雨滴落在台阶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人的感受,反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约1488-1559),字用修,号惭愧斋,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因其对仗工整、用词考究而受到后人的推崇。政治上,杨慎曾任职于明朝,因不屈服于权臣而遭受贬谪。
创作背景
《雨》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雨天,诗人通过对自然雨景的细致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在明代,文人常借景抒情,雨作为自然现象,不仅仅是天气的表现,也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情感的流动。
诗歌鉴赏
《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自然景象,从蝉声、鸠鸟到窗内的凉意,再到灯下的花色,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情感。诗人在描绘雨声的同时,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内心状态,展现出对雨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的开头便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氛围,蝉的呜咽声与鸠鸟的飞舞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展示了生命的活力。接着,窗内的凉意与雨声的雄浑交织,营造出一种舒适的居家环境,诗人似乎在此刻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灯光下的花朵与融化的夜色,象征着一种温馨与和谐的生活状态。结尾一句的不知何水部,吟断滴阶中,既有对雨声的惊叹,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无尽变化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在雨天的情景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锐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蝉咽枝头露: 描绘清晨的露水与蝉声,营造出一种清新生动的气氛。
- 鸠抟树杪风: 鸠鸟飞舞的场景,表现自然的活力。
- 窗窗凉意足: 窗户带来的凉意,形容一种舒适的居家环境。
- 叶叶雨声雄: 雨声从每一片叶子上传来,展现出雨的雄浑与大气。
- 案对灯花喜: 桌子对着灯光,花儿在光影中显得更为娇美,表达了生活的温馨。
- 宵分簟色融: 夜晚色彩的融合,体现出夜晚的宁静与和谐。
- 不知何水部,吟断滴阶中: 不知水声来自何处,象征自然的神秘与无穷。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雨声比作吟唱,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雨声被赋予了“吟唱”的特性,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 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夏天的活力。
- 鸠: 代表自然中的生灵,体现出生活的真实与动态。
- 雨声: 象征着生命的滋润,带来宁静与思考。
- 灯: 代表人类的智慧与温暖,照亮了生活的美好。
- 竹席: 象征居家的安宁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 A. 爬行动物
- B. 昆虫
- C. 鸟类
- D. 哺乳动物
-
诗中“窗窗凉意足”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炎热的夏天
- B. 寒冷的冬天
- C. 舒适的居家环境
- D. 风暴来临前的宁静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同样以雨为主题,表现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 杜甫的《春夜喜雨》: 描述春雨带来的生命与希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慎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