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永年归永豊》

时间: 2024-09-19 22:11:44

谁道三年聚,能胜一别多。

岁寒知子可,心折柰吾何。

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

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罗永年归永丰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谁道三年聚,能胜一别多。
岁寒知子可,心折柰吾何。
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
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白话文翻译:

谁说三年相聚,能够胜过一次的离别呢?
在严寒的岁月里,我知道你是个可造之才,
但我心中无奈、忧伤又能如何呢?
我所喜爱的如同大笔的文才,
能够挥动笔墨,抵挡日月的争斗。
我这老头子眼睛已经不好了,只能看你在文科上的成就。

注释:

  • 三年聚: 指三年相聚的时间。
  • 一别多: 指一次离别的情感冲击远超过三年的相聚。
  • 岁寒: 寒冷的岁月,通常用来形容逆境或艰难的时光。
  • : 指罗永年。
  • 心折: 形容心中折磨、痛苦。
  • 椽笔: 比喻大的笔或高超的文才。
  • 日戈: 比喻日月争斗,可能指的是时光流逝。
  • 老夫留病眼: 形容作者年老且眼睛不好。

典故解析:

“岁寒知子可” 取自《论语》,意在表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识别人才;“椽笔”则源于古代,形容一位文人的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与朋友罗永年即将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真挚,开头以“谁道三年聚,能胜一别多”道出相聚与离别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离愁。诗中通过“岁寒知子可”,进一步强调了在严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才华与品德。接着,作者以“心折柰吾何”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无奈与痛苦,情感愈发浓烈。

“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则展现了对罗永年文才的欣赏,暗示他有能力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取得成就。最后一句“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则展现了作者眼睛不好的无奈和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表现出一种师长对晚辈的关心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离别的伤感,又有对朋友未来的寄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道三年聚,能胜一别多。
    这句质疑了人们对相聚的看法,强调离别的痛苦更为深重。

  2. 岁寒知子可,心折柰吾何。
    在寒冷的岁月里,作者看到了朋友的才华,但自己却感到无比痛苦。

  3. 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
    赞美罗永年的才华,表示他能够在文学上有所作为,抵挡时间的流逝。

  4. 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作者年老眼病,无法清晰地看到罗永年的成就,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 “椽笔”比喻才华,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反问: 通过反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对朋友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情感深厚且真挚,体现了古人对友谊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岁寒: 象征困境,表达人生的艰难。
  • 椽笔: 象征才华,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 病眼: 象征衰老与无奈,反映了人生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赞美罗永年的才华?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岁寒知子可”中的“子”指的是谁?
    A. 杨万里
    B. 罗永年
    C. 朋友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离别的痛苦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朋友的期待与关心

答案:

  1. A. 比喻
  2. B. 罗永年
  3. C. 对朋友的期待与关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白居易《送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杜甫: 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情感,但杨万里更加侧重于离别的感伤,而杜甫则更多强调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