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山逢老僧二首 其二
作者: 贯休
山童貌顽名乞乞,
放火烧畬采崖蜜。
担头何物带山香,
一箩白蕈一箩栗。
白话文翻译:
在深山中我遇见了一位老僧,他的模样顽皮,名叫“乞乞”。他在山上放火烧田地,去采摘崖上的蜂蜜。他肩上担着什么东西散发着山野的香味,原来是一箩白蘑菇和一箩栗子。
注释:
- 山童:指山中的小孩,形象顽皮。
- 乞乞:是一个人名,或许是个小孩的昵称。
- 放火烧畬:这里的“畬”指的是田地,放火烧田是为了清理土地。
- 采崖蜜:指在悬崖上采集蜂蜜。
- 担头:肩上的担子。
- 白蕈:白色的蘑菇。
- 栗:指栗子,山中常见的果实。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特别的典故,但“放火烧畬”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术,用于更新土地和促进生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字用之,号东篱,唐代诗人,生于761年,卒于835年,晚唐著名的僧人和诗人,以诗风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禅理境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乱和变革之际,士人对自然的怀念和对世俗的厌倦,使得山水田园诗流行。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深山中遇见一位老僧的场景,表现了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通过“山童”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纯真和顽皮,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放火烧畬采崖蜜”的生动场景,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美好。最后一句提到的“白蕈”和“栗”,不仅代表了山中的丰饶,也隐喻着自然的馈赠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贯休对山水田园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童貌顽名乞乞:描绘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山中小孩,突出其天真无邪的形象。
- 放火烧畬采崖蜜:表现了山中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展示了乡村的生活方式。
- 担头何物带山香:引出担子里的物品,带着自然的香气。
- 一箩白蕈一箩栗:通过具体物品的描写,表现了丰收的喜悦和自然的馈赠。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白蕈”和“栗”构成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形象描绘:通过“山童”、“崖蜜”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场景。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宁静和简单快乐的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童:象征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
- 崖蜜:代表自然的甜美和丰饶。
- 白蕈、栗:象征秋天的丰收与自然的馈赠,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童”指代什么?
A. 一位老者
B. 山中的小孩
C. 一只动物
D.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崖蜜”是指什么?
A. 山上的花
B. 悬崖上的蜂蜜
C. 湖泊中的水
D. 树上的果实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宁静的生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贯休的诗更加直接地描绘了具体的生活场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