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华山》

时间: 2025-01-01 12:30:39

心枯衲亦枯,归岳揭空盂。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华山
心枯衲亦枯,归岳揭空盂。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送别之情。诗人感到心灵的枯竭,就像僧人的衣衫一样枯萎。他归去华山,举起空盂(僧人用来乞讨的碗),在山岳之间。七贵(指七种珍贵的东西)无法停留,而孤独的云彩更显得孤独。即便烧成灰烬的东西,也仍然可以用汤来满足;而雪花像是缠绕着须发。日后若能再见,想必还是会提到吴地的情况。

注释:

  • 心枯:心情枯竭,意指内心的空虚。
  • :指僧人的衣服,常用来形容僧人。
  • 揭空盂:举起空的乞食碗,象征乞求。
  • 七贵:指七种珍贵的事物,暗示无法留住的美好。
  • 烧灰犹汤足:即使是烧成灰烬的东西也能变成汤,隐喻即使失去也有其意义。
  • 雪片似黏须:比喻雪花如同粘附的胡须,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字季真,号无为,唐代诗人,精通诗词、书法、绘画,常与高僧往来,作品多表现出对佛教的思考和个人的哲理感悟。

创作背景:

诗作是在送别一位僧人之际写成,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生活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僧归华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贯休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心枯衲亦枯”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奈。随后“归岳揭空盂”以景抒情,描绘了僧人归隐的场景,反映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七贵留不住”,则暗示了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接着,诗人用“烧灰犹汤足”和“雪片似黏须”来展示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化,这种对比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则流露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尽管现实中充满了变幻无常,但友情与思念却能够跨越时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枯衲亦枯:诗人心中感到枯竭,像是僧人的衣袍一样失去了光泽。
  • 归岳揭空盂:僧人归隐于华山,举起空碗象征乞求和宁静。
  • 七贵留不住:珍贵的事物无法长久停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孤云出更孤:孤云在空中漂浮,更加显得孤独,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烧灰犹汤足:即使变成灰烬的东西,仍能转为汤,人生的转变与意义。
  • 雪片似黏须:雪花落下,粘附在胡须上,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美感。
  •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期待未来重聚,表明友情的期待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和僧衣的枯竭相提并论,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雪片被描述为“似黏须”,赋予了自然意象以人性特征,使画面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归隐的描写,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状态与情感。
  • 空盂:代表乞求与宁静,僧人的生活。
  • 七贵:象征世间的美好与短暂。
  • 孤云:象征孤独与自由。
  • 烧灰: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无常。
  • 雪片:代表自然之美,亦暗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七贵”指的是什么? A. 七种珍贵的东西
    B. 七个朋友
    C. 七种花朵

  2. “心枯衲亦枯”中的“心”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思想
    B. 诗人的情感
    C. 诗人的身体

  3.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中提到的“吴”指的是? A. 一个地方
    B. 一个朋友的名字
    C. 一种心情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壮志。
  • 王维《送别》:同样涉及送别主题,但着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显得更加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贯休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