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庐山大愿和尚
—— 贯休 〔唐代〕
石上桂成丛,师庵在桂中。
皆云习凿齿,未可扣真风。
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
何时甘露偈,一寄剡山东。
白话文翻译
在石头上,桂树丛生,师父的庵堂就在这桂树之中。
大家都说你习惯了凿齿的痛苦,未必能真正理解这风的真谛。
雪水洗净了香炉,显得青碧,霞光掩映着瀑布,显得红艳。
何时才能听到甘露的偈语,寄给剡山的东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桂:桂树,象征着高洁、清香。
- 师庵:指和尚的庵堂。
- 凿齿:意指砍伐、削减,可能指佛教修行中的艰难与磨炼。
- 甘露: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滋润、教导。
- 剡山:地名,指浙江剡溪附近的山,著名的风景区。
典故解析
- 这里提到的“甘露偈”是佛教中的经典教义,寓意着智慧的启发和心灵的滋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908),字德修,号贯休,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天台山,后隐居庐山。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佛教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代表着晚唐诗人的风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贯休在庐山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佛法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同时融入了深刻的佛教哲理。诗的前两句通过桂树和庵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象征着修行者的清心寡欲与淡泊明志。接着,诗人用“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勾勒出渗透了清凉与热烈的自然景象,展示了庐山四季变换的美丽与和谐。
在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甘露偈”的渴望,实际上是对佛法更深层次理解的追求,同时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佛教教义的探求,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上桂成丛,师庵在桂中。”:描绘庐山的桂树丛生,庵堂隐匿其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皆云习凿齿,未可扣真风。”:他人批评修行者只知自我苦修,未必能体悟真实的道理。
- “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以自然景色比拟内心的清净与热烈,暗示修行的成果。
- “何时甘露偈,一寄剡山东。”:渴望得到佛法的启迪,并寄情于剡山,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内心状态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 对仗:如“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使诗句更加和谐美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心、修行与领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具有哲理性和情感的双重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象征高洁与清香,暗示修行者的品德。
- 香炉:佛教中祭祀的器具,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自在。
- 甘露:象征着佛法的滋润与启迪,展现了对教义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贯休
D. 白居易 -
“何时甘露偈,一寄剡山东。”中,“甘露”指的是?
A. 美酒
B. 佛法
C. 诗歌
D. 友谊 -
诗中提到的“雪洗香炉碧,霞藏瀑布红”,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友谊
C. 宗教仪式
D. 战争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登庐山绝顶》——王安石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也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但更加强调个体的豪情与壮志;而贯休的《寄庐山大愿和尚》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对佛理的思考,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贯休诗文集》